银行理财子:莫被费率为0迷惑,或为A股带来逾700亿增量
作者:张力奇
出品:资管科技
3月4日,资管新规实施已经两月有余,银行理财市场迈入净值化时代,动作不断,然而冰火两重天现象仍在延续。
“价格战”起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又打起了“价格战”。包括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在内的多家理财子公司调整理财产品费率,以抢夺万亿规模的市场“赛道”,部分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甚至低至0。
特别是,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以及日照银行等分别公告称,一些产品费率还被调至0。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理财产品的“费率为0”,往往并不是“0收费”,这里的门道可不浅。
银行理财产品收取的主要费用有销售费、托管费、固定管理费、浮动管理费、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以及理财产品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其他费用。
在超额管理费方面,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的计提基础有两种,一种是最终的超额管理费水平与管理人的实际业绩挂钩。另一种则是与管理人设立的业绩比较基准挂钩,在提取比例上尚无统一的标准,介于0-100%之间。
因此,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方面就更多一些,尤其是在全面净值化时代,各种“费”也会收割你的收益,不能再盲目的购买产品了,需要睁大眼睛去看一下背后的成本。
代销如火如荼
另一个现象也需要注意,这两天的理财产品业内代销开展得如火如荼。据粗略统计,全市场代销规模应该有1万亿元左右。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两方面:一方面,近年来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轻资本的财富管理业务,积极打造财富平台和财富超市,理财产品在打破刚兑之后,已经到了比拼真正投资能力的阶段,因此,引入外部理财产品,可以鞭策理财公司做好自身产品,这是一种良性竞争;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经营公司,理财子公司也有动力去积极推进外部渠道,这是实现规模增长、营收增长的必要路径。
格外吸引眼球的是,从银行理财子公司中长期看,将为A股带来具有影响力的资金增额,仅2022年银行理财给股市带来的增量资金规模预计就可能超过700亿元。
综合来看,渠道优势助力理财子公司规模扩张,居民财富扩张,理财规模发展空间较大,对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探索和加强对权益类资产布局是趋势所在。
创造收益近万亿
值得关注的是,为全面反映2021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情况,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组织编写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
报告回顾了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总结2021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情况,并对2022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发展进行展望。
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在资管行业打破刚兑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以其长期稳健的资金供给渠道、专业优质的资产管理能力、丰富多元的产品设计创新等优势,实现较为平稳的产品收益,推动银行理财投资者数量再创新高。
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注:仅统计2018年10月1日之后发行的理财产品,其中每月数据均为月末时点的数据。投资者数量为各类别下的投资者跨机构归集并剔重之后的数量)达8130万个,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仍占绝对主力,数量占比高达99.23%。
2022年,在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行业将立足新发展阶段,专注主业、信守托付、精益求精,以高质量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