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信理财:也许你离高品质生活只差一个Ta?(九卦|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揭秘),- 绿色资源网
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应该已经知道九信金融理财产品已入驻财务类App人气王(也就是宝哥我了),今儿就给大家科普下首个入驻宝哥的兄弟产品吧!
九信金融是由九鼎集团出资20亿元人民币打造的债权类直投平台,也是首个私募系互联网金融平台。九信金融根据出资人不同需求,提供有别于其他九鼎系的固定收益类债权直投产品,为出资人提供期限1-12月的短中期产品、预期收益率高达6%-9%的理财产品。在这里不但安全稳健,而且100元起就可以投资哦!
想通过借贷宝投资九信理财产品?
宝哥为你奉上超强攻略
▼
①先将您的借贷宝App更新至最新版本,打开借贷宝后,点击右下角“钱包”;
②进入钱包界面后,点击右上角“银行卡、充值、理财,进入充值、提现页面”;
③ 进入此界面后,点击“理财”选项;
④ 进入九信理财界面后,即可查看全部“募集中”及“已抢光”的标的。如想购买产品请选择您中意的产品,点击“募集中”。
⑤ 您可在页面上浏览“剩余金额”、“预计回款时间”等产品信息,还可点击查看投资协议。点击下方“去购买”可进入购买页面。
责任编辑:
作者|孔祥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吕爽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 )
来源 |中国银行业杂志
编辑 |郑斌
美编 |杨文华
本文精选于《2021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组织编写,主任单位交通银行牵头实施,26家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今年是连续第十一年发布。
自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结构、资产配置等都加快了转型进程。
截至2020年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为25.86万亿元,同比增加6.9%,净值型产品占比67.28%。
未来,随着行业制度规范的不断完善,行业竞争格局的不断调整,商业银行将持续加快理财业务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
1
客户需求变化推动理财产品端结构调整
居民理财需求潜力持续释放,产生了现金管理、财富保值、资产增值等多样化需求。
理财需求扩张的驱动力在于:
一是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财富管理规模占GDP比重持续增加;
二是随着居民财富结构中金融资产占比提升,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的结构将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配置提升;
三是随着居民财富分层的加剧,高收入人群财富扩张对于资产配置策略多样性提出更高要求;
四是人口老龄化促使居民理财需求长期化,对长期财富增值的诉求也在增加。
客户需求分层和应用场景的细分推动资管产品配置和产品创设的变动。从需求来源和应用场景角度来看,当前银行主流净值型产品可分为现金管理、财富保值、资产增值三类。
图1:不同场景分类对应的期限与风险偏好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现金管理类产品。现金管理类产品是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抓手。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作为活期存款较好的替代品,用来管理短期闲置资金,叠加背靠银行客户属性,客户接受度较高。在前期产品设计上兼容了净值型管理与摊余成本法估值,同时依靠银行垫资能力,客户申赎体验优势明显,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型管理转型的“第一站”。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突破7万亿元,约占净值型理财规模的40%。
现金管理类产品逐步整改,过去依靠增配低流动性资产获得超额收益越发困难,未来资管机构应调整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定位。2021年5月底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相关产品在投资范围、资产期限、流动性、赎回要求等方面在过渡期内整改。整改后,现金管理类产品相对货币基金的收益和流动性优势弱化,预计该类产品将定位于“引流”理财客户,这对各机构渠道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财富保值型产品
配置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非标债权资产是理财产品增厚收益的主要手段。财富保值类理财产品以追求财富保值增值为目的,通常具有流动性好、收益稳健等特征。可投资的资产标的为中长久期债券,或辅以一定比例的非标资产增厚收益,收益来源主要是票息、非标债券收益和资本利得收益。财富保值类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为中等水平,面向的客户类型主要是收益型、积极进取型的机构或个人客户。银行资管转型过程中,替代非标资产,重构资金与资产的新循环将是资管机构转型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市场流行的 “固收+”产品本质是重估新的资产配置形式,为寻找资产替代方向提供解决方案。随着负债期限拉长,一年期以上的产品已基本转向“固收+”策略,其中“债券底仓+多资产组合增厚收益”将是主要应对模式。
资产增值型产品
资产增值类理财产品以追求资产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通常具有投资期限长、收益较稳健等特征,契合银行理财投资期偏长又不能期限错配的客观要求。银行理财发展资产增值型产品依托银行在风险管控、项目获取、账户管理、客群基础、品牌信誉、服务场景等诸多方面的资源,相较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更具比较优势。
养老服务产品是未来该类产品最受政策鼓励的产品类型之一。
随着我国养老体系的发展,资产增值场景下的理财产品将会更加多元化,单一资产类别或策略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推动了银行理财产品向组合FOF发展,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由单个工具成为工具集成的“变形金刚”。
参考海外成熟资管机构,资产涵盖全球公募基金、私募股权、房地产、对冲基金、大宗商品以及艺术品投资等另类资产,为投资人提供多元投资渠道的同时享受全球资本市场红利,实现财富长期的保值增值。
2
经营环境变化推动理财资产配置端加快转变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资产价格的定价过程也发生了改变,这一改变引导资管机构产品的配置过程。
一方面,对于股票、债券为主的传统标准化资产,经济基本面、市场流动性变化以及货币政策走向成为影响机构配置的核心因素;
另一方面,非标转标等制度红利将带来新的资产机会,如公募REITs、标准化票据资产等。
非标资产逐步退出
非标转标加速推进
存量非标准化产品到期退出,新增非标资产的来源收缩,但标准化资产的类型在拓宽。
一是资管新规前的老产品配置的长期限非标产品逐步自然到期不再续作,非标资产占比下降。
2020年末,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占比约10.89%,较2017年末下降近6个百分点。
二是随着房地产政策调控力度持续加大,信托行业监管日趋严格,房地产信托等非标融资渠道受限,来源于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非标规模将继续下降,未来风险收益合理的非标资产越来越少。
三是部分非标资产通过非标转标等方式转化为标准化资产,这符合资管新规的发展导向。
图2:旧资产处置的过程也是阶段性去杠杆的过程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权益资产正成为银行理财战略配置方向。权益资产是银行理财在追求绝对收益要求下最有潜力的资产。
截至2020年末,权益类资产占银行理财规模约为4.75%。
一方面,权益市场规模空间大,较商品、私募等另类资产市场更能提供大规模的高收益资产。同时,权益资产属于标准化资产,流动性相对较高、信息披露更透明,符合资管新规的鼓励方向。
尽管权益市场资金容量大,但银行理财作为万亿级的资金规模很难通过择时赚钱,因此需要构建差异化的投资与风险文化。
这体现在:通过资产配置的模式承担权益市场系统性风险以实现收益上的增厚;建立收益分享文化,对承担系统性风险获得的超额收益进行分成,这进一步推动投研体系的进化,也是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权益资产的解决模式。
图3:2020年末银行理财资产投向
资料来源:中国理财网
通过多资产策略开发绝对收益品种
银行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的客户基础有明显不同,理财客户追求绝对收益,对于风险与回撤的厌恶度更高。
基于客户偏好,低回撤、稳收益一直是理财产品创设的主要方向。
在2017年后的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理财的负债成本高于基础资产提供的收益,同时资管新规对非标资产期限错配有了严格限制,银行理财机构普遍选择拉长负债久期且增配一部分多资产组合来增厚收益,相关策略包括股票多投、可转债、打新、量化对冲和衍生品等,形成“固收+”配置思路。尤其在2019-2020年权益市场行情走高的情况下,多资产部分的收益增厚能力显著提高,为产品带来较高的绝对收益。
在2021年“固收+”配置思路中,多资产部分的收益增厚能力不确定性增强,“固收+”转变到“+固收”,即同等负债期限下,从重视增厚收益的多资产组合转向能提供高票息保护的基础资产部分。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对应着银行理财开发多种绝对收益策略的配置思路。
3
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推动销售渠道几经变迁
银行仍是目前市场上最大的金融资产销售渠道。
2021年二季度非货币型基金保有量销售前五名有3家为商业银行,合计市占率为24.7%(基于前10家保有量)。
从银行理财销售渠道的变化及后续发展趋势看,分为三个阶段:从拉存款到产品销售;从产品销售到投顾配置;从投顾配置到发展“超级账户”。
从拉存款到卖产品
2010年至2014年,财富管理市场迎来第一次转型,即从拉存款到产品销售。
利率市场化下活期与定期利率持续走低,其中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高点3.5%降至2.75%,在2015年末降至1.5%;而这期间余额宝等货币型基金依托线上流量红利迅速崛起,2013年末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达到6.58%,存款的收益风险比却在下降。另一方面,2010年后表外融资需求旺盛,银行理财开始大量投资非标资产,增厚理财产品收益。
从产品销售到投顾配置
2015年至2021年,银行财富管理市场正在进行第二次转型,即从产品销售到投顾配置。
财富管理是机构以金融产品交易佣金为收入来源的模式,这一模式内生性地影响了代销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业务开展的驱动力来自获得更多的销售佣金,而难以站在匹配客户风险承受意愿与能力的角度销售产品,结果可能是将高风险(高佣金)产品推向不匹配的投资者,带来道德风险,这体现在“高举高打”的第三方财富代销机构暴雷不断。
道德风险的积累推动财富管理模式向着更加“买方视角”的投顾配置模式转型,即根据投资人的资产情况、风险偏好、投资目的等因素构建一个配置组合。
图4:从销售驱动到投顾驱动的变革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从投顾配置到“超级账户”
投资人购买产品的金融需求从简单的获取收益,将逐渐体现为投研咨询、税收优惠、薪酬管理、养老投资等复杂且个性化的方式,这种多元化需求在未来推动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形成类似美国401K及IRA账户的“超级账户”。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购买理财产品,“超级账户”将包含:证券交易、个人退休计划、信托基金、医疗账户、年金、保险等。
“超级账户”涉及全方位的金融机构服务,包含券商、公募基金、信托、保险、养老资管等,而商业银行全面的金融生态是发展的现实基础。
同时“超级账户”的形成也依赖于制度红利的推动,目前我国的个人养老税收递延正在试点,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我国仅依靠第一支柱资金供给匮乏,预计未来面向养老第三支柱政策导向上制度红利将会逐步加大,为银行理财将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4
理财业务分化,行业格局重塑
新进者入局:
银行理财子公司探索自身发展模式
理财子公司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扩充表外规模,参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转型的核心抓手。
截至2021年8月9日,全国已有25家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和4家外资参股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
相较于发展相对成熟的公募基金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在产品体系、渠道类型、投资禀赋上仍在探索。
表1:银行理财子公司及理财孙公司筹建获批情况
注: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8月9日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渠道类型上,理财子公司渠道主要依赖于母行渠道,其他渠道(如同业代销)拓展还不够。
理财子公司的销售渠道普遍依托银行,而银行拥有覆盖范围最广的销售网点,客户通过线下网点可以和理财销售人员进行沟通,容易建立信任,这为后续“投顾化”服务模式埋下伏笔。
相对于传统银行资产管理部,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有可能拓展本行直销、他行线下代销、他行线上代销的一体化销售模式。 投资禀赋上,理财子公司建立替代非标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策略。
就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虽然趋势上看,非标资产占比正逐步下降,但非标债权资产仍在收益增厚中起到重要作用。
据估计目前一年期定开产品中较多产品仍有20%左右的仓位配置非标。
整体看,对于规模超过万亿元的理财子公司,短期要做到对非标资产的完全替代仍任重道远。
外部机构引入:
外资机构加入银行理财市场
中国是继美国后全球第二大资产管理市场,海外资产管理机构在近20年间尝试在公募基金、信托、私募、保险资管等多个维度布局中国资管和财富管理业务。整体来看,外资机构参与维度广泛,但是深度有限。
以参股数量最多的公募基金为例,截至2020年12月末,中外合资的45家公募基金公司中外资持股比例在49%的机构有14家,占持牌公募基金数量约10%。
自2018年我国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以来,海外资金参与中国资管市场的脚步逐渐加快,近一年出现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公司等。
在加快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预计外资在资管行业的逐步引入将在资产、产品、服务模式三方面产生影响:
一是资产端挖掘另类资产提供高收益。从海外市场经验看,另类资产业务因为产品复杂程度高,非标准化程度强,管理费率较高,且有较高的收入提升要求。
二是负债端深化投顾模式,财富管理再升级。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通过提供系统方案和专业资产配置服务取得客户信任,可以更好的沉淀长期资金。
三是加速指数产品的创设。美国ETF市场快速发展近30年,除了市场占有率近80%的前三大机构(贝莱德、Vanguard、道富),也有一些机构凭借细分领域形成精品特色资产。
外资ETF机构的加入将增强国内资管市场ETF产品的丰富度及话语权,对追求绝对收益的资管机构形成良好的产品补充。
5
多举措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
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将在产品设计、产品销售以及科技化转型三个方面加快转型。
在产品设计方面,银行理财将持续加大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线,减少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规模依赖,增加公允价值为主的净值型产品。
在产品销售方面,以银行子理财公司为代表持续拓宽销售渠道,探索建立独立的销售渠道,从完全依托母行渠道转为“母行代销+公司直销+他行代销”相结合的模式,逐步搭建投资顾问制度。
在科技化转型方面,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布局资管科技化,吸取海外知名机构例如贝莱德等先进经验构建大类资产定价系统,服务于全市场各类型机构。为了更好把握市场机遇,加快推进理财业务转型,商业银行将持续强化投资能力、渠道构建、风险文化等建设。
一是发展差异化的投资能力。
对于理财子公司,在进一步扩张管理规模的目标下,完善投研体系的搭建和强化投资能力,包括资产配置、风险管理、选股择券、另类资产、产品设计等环节。对于中小银行资管业务,考虑在资产端扩张资产配置能力有天花板,建议以服务本地实体经济为主,深挖当地资产项目特色,这需要提高项目投行能力,包括企业客户积累、非标转标、综合融资方案设计等。
二是构建结构化的渠道优势。
当前财富管理市场也面临着渠道拥挤、传统模式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银行理财如何将客户的资金持续沉淀自身账户,而不被互联网、非银、第三方渠道分流是最大考验,建议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持续投入资源搭建起获客渠道和培育客户分层能力。
图5:基于“潜在规模-资源禀赋”框架下的资管发展象限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课题组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三是重建有别于表内信贷的风险定价文化。
过去银行表外理财规模扩张表现为“银行的影子”的类贷款模式。在传统信贷业务理念主导下,银行对金融资产的风险评价主要基于抵质押物,尤其是土地抵押物的价值。
结语
为顺应经济高质量增长阶段的新金融需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加对产业结构转型的有效供给、全面落实资管新规整改要求,银行理财在调整资产端配置结构的同时,金融资产风险评价体系也在发生变化,即从过去的信贷抵押文化转向风险定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