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紧张起来吧!从微信理财通看腾讯金融野心,- - 微博搜索
前天,腾讯在微信“我的银行卡”下推出基金理财产品——理财通。尽管大家都把理财通称作类余额宝产品,但在我看来,微信绝不甘心只跟着支付宝打转,它深藏着的野心是对既有整个金融业的改变甚至颠覆。
产品背后的揽储之心
理财通在产品上三个细节值得关注:
其一,在首次购买页头一栏上大字配图标注:收益率可达活期16倍以上;其二,在该页的下方用醒目的黄色提示“存入”;其三,在页面的最底端,用灰色小字显示:“本服务由财付通提供”,而未提华夏基金。
微信的所有细节,甚至包括字体大小、颜色都是微信团队打磨出来的。因此,判断微信的思路分析产品比听信传闻更靠谱。在购买页上方放置“收益率可达活期16倍以上”是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下面“零手续费”和“资金多重保障”只是尽提示的义务但并不是重点因此字体使用了不显眼的灰色,而重点在于“存入”。“存入”,笔者的几个朋友看到这款产品第一反应就是类似银行存款。
此外,在基金购买页上并没有出现“华夏基金”的名字,这一点并不奇怪。如果微信希望用户是存钱的感觉,那么是谁提供的资金管理就变得无足轻重,能不提尽量不提。有意思的是,在购买成功后,用户并没有像购买商品一样会关注华夏基金的公众号。想必资金买卖向来是同质化严重的业务,微信和财付通大概也不想给理财通预约个竞争对手。
从产品分析可以看出,微信要做的是一款高“利息”的准存款产品,同时并不想和华夏基金分享这个固定入口。
不过,微信干嘛要做存款呢?答案是为了调动更多的用户沉淀资金,为微信全面金融服务做准备。我们先来看看腾讯系在金融的布局。
腾讯金融,正在下一盘大棋
如果只是跟普通小白用户一样见山是山,那就错得离谱了。实际上,腾讯早在金融业下一盘大棋。
在银行领域,业内传说小马哥想做银行不是一两天了,2013年7月下旬,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一行赴广东调研,曾特别问及广东民营银行筹备和申报的情况。1个多月后,腾讯提交的申请经营民营银行方案已获广东省政府同意,并上报银监会。预计腾讯最终取得银行牌照只是时间问题。
在保险领域,腾讯目前既有保险代销平台又有自己参股的保险公司。QQ用户可以通过“QQ 便民”直接在线购买保险,主要险种包括车险、家财险、健康及意外险、投连险等。与此同时,9月份众安保险也正式获批开业。业务范围主要包含与互联网交易直接相关的企业或家庭财产保险、货运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
在证券领域腾讯虽然没有自己的证券公司,但今年11月22日,国金证券同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简称“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全方位、全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此外,腾讯早在2012 年初收购了益盟操盘手并合作推出的股票分析软件——腾讯操盘手。还自己开发了股票软件“自选股”。
腾讯在基金领域的布局更是大手笔:2012年初,腾讯就在财付通推出了内置应用——理财汇。理财汇覆盖基金、股票、保险三个资产类别,这也基本涵盖了普通老百姓的大部分投资需求。腾讯还和众禄基金合作“腾讯基金超市”,也可以帮助用户在线上购买基金。2013年12月16日,好买财富宣布已获得腾讯B轮投资。而好买财富是证监会首批发牌的“独立基金销售公司”,拥有覆盖宏观策略和各类产品线的研究与数据团队,并拥有自己开发的数据库系统、研究系统和TA交易系统。
除了银、证、保、基等主流金融业务以外,腾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有落子。
2013年11月,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3年底,著名P2P企业人人贷母公司“人人友信集团”完成A轮融资,作为领投方挚信资本的LP,腾讯也跟进投资。据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日前透露,腾讯在深圳前海已成立多家公司,主要业务方向是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总注册资金约为16亿元人民币。未来腾讯在前海的投资不会少于100亿元。……
除了资本布局以外,利用系统内媒体,腾讯对金融业业已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2013年 5 月份腾讯财经和济安金信联袂推出“腾安价值 100 指数”。这是国内首只互联网媒体发布的 A 股指数。几个月后,银河基金以“中证腾安价值100指数”作为标的开发了“中证腾安价值100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
2013年12月20日由腾讯财经、腾讯科技联合主办的“2013腾讯互联网金融盛典”在北京举办,包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国务院参事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穆怀朋、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龚明华、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科技部财务司副巡视员邓天佐、国泰君安董事长万建华、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京东集团副总裁兼网银在线CEO赵国栋等各界名流系数捧场。
微信的局会让银行“被脱媒”?
说了这么多腾讯的布局,内容只有一个:腾讯在金融业早已布下重兵,只欠一阵能把猪吹起来的东风。而微信正是腾讯金融起飞的重要平台。微信将从三个方面拓展其金融能力:
其一是“存款”能力。在前面已经说了,微信做高息揽储并不是要沉淀资金,而是要用户把更多的把钱放到理财通里或者放在和微信支付绑定的银行卡里。由于微信支付用户量较少,即便是开通微信支付用户,也基本将微信支付所绑定的卡看作是小额消费账户,因此通常人们不会将大量资金放入到这张卡里。因此,理财通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让用户把大量的钱存在微信里,这样微信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用户才能有钱可投。
其二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正如马明哲最近的一句玩笑:以后每个人身上有三张信用卡——微信信用卡、来往信用卡与平安信用卡。其中“微信信用卡”绝非虚言。微信做个人消费信贷有3大优势:1、坐拥6亿用户的社交网络;2、快速增长的微信支付用户和他们的消费行为数据;3、银行在其微信公众号里提供的用户信用卡、借记卡余额查询数据。有了这三项数据,微信就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金融大数据公司了,有可能建立起比银行更加实时有效的信用分析模型。
其三是代销基金等中间业务。微信是一个如此庞大的渠道,其6亿用户数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城市居民。这就意味着,中国所有银行的用户几乎都同时是微信的用户。那么当微信提供一款类似活期存款但收益高出16倍的理财产品的时候(同时成本大大低于银行),其对银行存款和货币基金销售的冲击都将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和银行代销基金或证券公司代销不同,腾讯从一开始介入基金最关心的就不是做一个基金销售平台,而是如何帮人们选择基金。好买财富所提供的价值也正在于此。这就意味着对基金选择权会逐步从银行和证券公司转移到了微信和用户手中。综上所述,微信金融一旦做大,将会大大加速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跃上微信平台的传统金融者,请小心
很难想象银行的用户会全部变成微信金融的用户,可是三大运营商在OTT业务前的被动正是前车之鉴,目前微信和电话已经变成同等重要的通讯方式,微信的活跃程度则已经大大超越了使用电话的频率。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对微信账号的重视程度很可能会大大超越电话号码。而在金融业,商业银行被短期利益与无限可能性的梦想感召,正在拿出自己最重要的用户数据资产帮助微信完善其金融服务,以换取所谓的连接能力。
事实上,微信不是在开放能力,而是在“吸收”。微信开放出去的公众平台接口,最终经由银行的智慧与营销资金变成了服务,反哺了微信支付。但对于金融企业而言,一旦把宝押在微信上就意味着对流量饥渴将永无止境,而固定流量入口的决定权却永远在微信手中。当微信支付成熟了,那么所有的流量入口轻则收费,重者全部转给旗下自有业务。易迅卖场、微信游戏、微信电影票、嘀嘀打车、Q币充值、今日美食……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不用怀疑,腾讯在游戏行业就是这么干的。不然腾讯和游戏开发者9:1的分成比例是怎么来的?直到彼时银行家们、基金大佬们恐怕才会知道自己前期奉献的人力物力究竟作价几何。
我们都看到未来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但从长期来看,或许只有等微信真正迎来了对手的时候,合作才会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