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发布,青岛、沈阳、长沙等进步明显

如何评价一个城市对于居民健康的影响?清华大学发布的一项报告回答了这个问题。

10月29日,“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4”城市健康专题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论坛同步发布《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通过健康服务、健康产业、健康行为、健康设施、健康环境、健康效用等维度,评价城市的健康水平。

该指数样本包含86个大城市和210个中小城市,最终评定出30个引领级和优质级城市。整体来看,全国城市健康水平与上一年度结果相比略有上升,东部城市健康水平持续引领全国,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三个城市群的城市健康水平位列全国前三。

在大城市组排名中,北京与上海位置互换,北京重返第一,上海变为第二;杭州和南京位置也互换,分别是第三和第四。深圳、厦门、珠海、青岛、广州等城市紧随其后,也是引领级城市,成都、苏州、宁波等21个城市在城市健康指数方面为优质级。

图片来源:《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4》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研究专员李丰婧在解读该报告时表示,青岛、沈阳、长沙等城市进步明显,其中青岛的空气重污染天数防控、医保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等指标进步较大;沈阳的城乡居民体质测定合格比例、空气重污染天数防控等指标进步较大;长沙的新药研发水平、城市人均运动用品消费额等指标进步较大。

在不同维度方面,各个城市表现不一。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京沪深杭蓉等城市在健康领域的市场主体、注册资本规模、产业聚集度较高;而从环境角度观察,南方地区明显优于北方,这主要是由于空气质量造成的差异,北方的空气质量整体仍低于南方。

健康效用主要评价传染病防控、慢病管理、体制水平等维度,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具体表现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差异,这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管理水平有关。

该报告也呈现出一些“意料之外”的现象,比如西部城市在促进运动方面处于领先地区,平均户外人均运动时长53.07分钟/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29分钟/人。特别是西藏拉萨、林芝和甘肃酒泉等地,运动时长、运动消费、运动设施等指标增长迅速。

据研究团队分析,西藏林芝、甘肃酒泉近年来加大了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施力度,通过举办特色户外赛事、加强设施建设、推广全民健身与文旅运动深度融合、推动体育精准扶贫等方式,形成特色化的城市健康发展路径。

通过对比过去5年的指数可以发现,全国城市健康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引领级城市数量从1个增多至9个,而追赶级城市数量则从86个显著减少至10个。但各个城市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健康水平,这也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在论坛上表示,医疗卫生系统应该由过去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也是我国深化医疗改革重要且迫切的任务。

“有的城市过度建大医院,我听说有一个城市,平均每个居民一年要住5次院,才能把他们大医院的床位填满。”董家鸿认为,健康中国的关键其实不是建大医院,而是要强基层。

他提到,应该通过强基层为居民提供从预防、治疗、康复、慢病管理、高龄照护甚至临终关怀的全周期健康医疗服务,而大医院仅仅是治疗健康过程中的重病和急症。

董家鸿表示,健康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也面临诸多挑战,政府方面主要体现为健康信息公开和应用不足,导致企业在获取市场信息时成本较高、创新动能不足,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未被有效激活。

在推进数智化健康治理方面,董家鸿提出四项建议:一需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系统的数智化健康治理框架;二要实现数据共享整合,构建全方位的数据互通互联与应用机制;三要实施监测评估,完善科学的实施监测和效果评估机制;四是案例传播推广,提升健康信息透明度,促进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