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截至6月末达28.06万亿元 较去年底增长约1.26万亿元(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缩水超13% 投资者数量增加却少赚862亿)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实现显著增长。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6月中旬,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已超29万亿元。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回落至28.06万亿元,较2023年年底增长约1.26万亿元。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显著增长,主要是受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促使部分存款资金流向理财市场,从而推动了理财规模的增长。同时,债市表现较好的背景下,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表现出较好的业绩,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投入。展望下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将延续增长态势。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一度超过29万亿元,而银行理财规模在6月末有所回落,是受到“季末回表”的压力影响。不过,今年6月份“季末回表”压力整体较轻。据华西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测算,今年6月份理财规模缩减了0.64万亿元,低于2020年以来同期降幅。
分产品类型看,固收类、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上半年增长显著,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则出现下降。
对此,田利辉表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受市场风险的变化和监管政策的影响。在上半年,由于股市波动较大,中小投资者风险偏好趋于保守,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固收类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以确保资金安全。同时,监管政策对混合类和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杠杆比例等进行了限制,该类产品的市场吸引力有所减弱。此外,不少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的设计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投资者兴趣不高。
银行理财规模是否延续增长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市场风险偏好、监管政策、银行产品创新以及投资者行为等多种因素。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在下半年延续增长态势,并有可能重新站上30万亿元关口。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将延续回暖态势,一方面,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投研能力建设的逐步成熟,叠加债券市场平稳运行,理财产品数量将稳步增加,市场竞争力得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随着价值投资观念深入人心,投资者能够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短期波动,不会出现短期内大额赎回的情况,有利于理财产品的高质量发展。
田利辉认为,展望下半年,银行理财规模预计将延续增长态势,但增速可能会放缓。而且,随着债券市场收益率中枢快速下行至低位,叠加高息存款等配置方式受限,理财实际收益率将趋于下行。
除了银行理财规模有望重回高位,在业内人士看来,下半年银行理财供给侧改革或加速落地。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银行理财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如果监管部门能够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向更加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银行也能够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质量,那么银行理财供给侧改革有望在下半年加速落地。监管部门要求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这将导致增量理财规模进一步向银行理财子公司集中。”田利辉分析称。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银行理财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银行理财子公司可能会继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的变化。(记者 彭妍)
来源:长江商报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首次被公募基金超越,成为资管行业最近的热议话题。
日前,中国理财网发布《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下称《报告》)最新披露,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公募基金的同期资产净值超过27.69万亿元,反超2.26万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也较年初的27.65万亿元,减少了8.35%,与2022年6月末的29.15万亿元相比,同比更是减少了13.07%。
在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和去年股市、债市震荡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自2022年9月以来不断下滑,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相较去年6月末均实现增加,投资者数量达到1.04亿个。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上半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不过,相较2022年上半年同期的4172亿元相比,减少了862亿元,降幅高达20.66%。
理财公司存续规模占比81.55%
中国理财网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265家银行和30家理财公司共存续产品3.71万只,较年初增长6.88%;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比上年末的27.65万亿元减少8.35%。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22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在2022年9月末超过30万亿元之后,开始持续下跌,2023年二季度相比一季度略有回升,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2022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3.56万只,存续规模29.15万亿元。可以看到,一年时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了3.81万亿元,降幅为13.07%。
事实上,资管新规发布五年多来,银行理财的发行主体和资产投向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报告》称,理财公司是目前的产品发行主力。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存续产品只数1.62万只,存续规模20.67万亿元,较年初下降7.09%,同比增加8%,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1.55%。
值得一提的是, 2023年6月6日,法巴农银理财获批开业,是自2018年12月以来成立的第31家理财公司。其中26家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另外5家为中外合资理财公司,理财规模较小。
与理财公司存续规模增长不同的是,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同比均出现了下降。
其中,股份制银行降幅最大,达84.37%,期末存续规模为6543亿元;城商行同比降幅其次,为37.29%,期末存续规模为2.18万亿元;大型银行同比降幅为29.43%,期末存续规模为7624亿元;农村金融机构同比降幅为16.54%,期末存续规模为1万亿元。
少创造862亿收益
2023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04亿个,较年初增长7.24%,同比增长13.41%。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新增679.06万个,机构投资者数量新增21.38万个。
从结构上看,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市场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数量为1.03亿个,占比98.87%;机构投资者数量占比略有提升,数量为117.33万个,占比1.13%。
然而,与投资者数量走势相背的是,2023年上半年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却减少了超两成。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而去年同期的收益为4172亿元,同比减少了862亿元,降幅高达20.66%。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创造的收益大幅减少,与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以及市场的大幅波动不无关系;在此背景下,投资者更趋向于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也进一步推升固定收益类产品持续受到追捧。
从理财产品类型结构上来看,银行理财目前依然较依赖固定收益类产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4.1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5.15%,较去年同期增加1.32个百分点。
混合类产品在经过2022年3月、4月的股市大幅回调后延续下降趋势,占比从2019年的21.59%降至2022年末的5.1%,2023年6月末再度降低至4.38%,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8万亿元和0.04万亿元。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较为单一,而公募基金产品更为丰富,随着资管新规和打破刚兑等政策落地,公募基金的优势更加明显。国联基金表示,净值化管理后,投资者也要承担损失本金的风险,理财产品出现跌破净值的情况。相比较,投资者在同样承担风险的前提下,会倾向选择收益预期更高的理财方式。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叠加公募基金投资范围更宽广、投资潜力更大等优势,成为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越银行理财重要原因。2023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7.69万亿元,相比银行理财的25.34万亿元,反超2.26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