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知之成——巴菲特之道读书心得

来源:雪球App,作者: 关国梁,(https://xueqiu.com/6340231744/200183935)

行者知之成——巴菲特之道读书心得

原创  行者关

收录于话题

#读书改变生活3个内容

行者知之成——巴菲特之道读书心得

#写作改变命运3个内容

懂得了很多的大道理,为何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想来多是由于学而不习,知而不行。

       《巴菲特之道》读书心得

                        文/关国梁

引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懂得了很多的大道理,为何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想来多是由于学而不习,知而不行。

阳明先生有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而不习,只是未学;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何况,读过尚且不等于读懂。

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用在《巴菲特之道》这本书上可谓恰如其分,这本书发表至今影响了无数心怀理想的年轻人,不仅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

读书改变生活,写作改变命运,千帆过尽,方知大道至简,经历过后,才深知此话绝非虚言。

然而,现实中的情况是,大多数人成年以后就几乎不怎么读书了,即使偶尔读书,读过也不再有机会读懂。人一旦形成了固有的认知体系,就很难再接受改变,即便真理就在眼前,往往也被一笑了之。现实很现实,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失败了。

那么,有人会问了,到底怎么样叫做读懂呢?今天,我们就来讲几个真实的故事吧,深奥的逻辑让人望而生畏,空洞的大道理枯燥又无味,似乎只有听故事才是男女老幼的共同爱好。这些故事正好都和《巴菲特之道》这本书有关,让我们从不同时空里发生的故事,感受一下读懂一本书的奇妙体验。

读懂一本书,并不是让你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而是从别人的故事里,读他读过的书,走他走过的路,想他所想,从而启发自己,寻找到过好这一生的智慧,成为独一无二的更好的自己。

故事一

1950年初,19岁的巴菲特在图书馆内翻阅各类关于如何赚钱的书籍,直到他翻到了一本叫做《聪明的投资者》的书,作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读完这本书,巴菲特用这样一段话形容了他当时的感觉,“就像一个一生都待在山洞里的原始人,突然有朝一日走出山洞,在阳光下眨着眼,第一次看清这世界。”

看到这本书成为巴菲特人生的一次飞跃,他将作者格雷厄姆视为心目中的英雄,开始了四处寻找并追随英雄的脚步。

当时的美国年轻人中,读到这本书的人应该也不少,我们来看看巴菲特的与众不同之处,从他的行动中领悟什么叫读懂了一本书。

大学刚毕业的巴菲特在报考商学院的招生简章上,偶然发现了他读到此书的作者格雷厄姆,此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投资学课程。他兴奋不已,然而当他看到这条消息时,已经过了招生时间。但巴菲特怎会轻易放弃,他立即写了一封情感真挚,充满渴望的入学申请书,后来正是这封文辞优美,情感真挚的申请书打动了格雷厄姆的助教大卫多德,最终录取了巴菲特。

这就是青年巴菲特的行动力,《聪明的投资者》一书出版于1949年,1950年初巴菲特读到了这本书,而就在当年的秋天,巴菲特已经通过申请来到了纽约,成为了哥伦比亚商学院的一名学生,离见到他心目中的英雄只有一步之遥了。

(巴菲特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最重要是人和,从他年轻时的经历就能略见一二。当认准了心中的目标,他拥有全力以赴的行动力,对人发自内心地赞美,让他在人生路上时时遇见贵人,这不仅仅是运气好,而是因为他拥有强大的同理心,让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这段经历也说明了良好的文字沟通能力是多么重要,读书改变生活,写作改变命运用在巴菲特年轻时的这段经历上恰如其分。)

如愿以偿的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商学院与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度过了一段教学相长的美好时光,上完投资课程后的巴菲特,申请无偿为老师工作。此时的沃伦已经领悟到,比金钱的复利更为重要的,是认知的复利,而能让认知复利进步最快的方法,是为自己最欣赏的人工作。

自此巴菲特走上了人生的快车道,从读完一本书的那一天起,仅仅几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自己的所有的期望,成为了格雷厄姆的学生,同事和朋友。

巴菲特在恩师的公司工作到格雷厄姆决定关停公司后,便回到家乡成立了合伙人基金,开始了他的投资之路。此后的巴菲特不仅取得了巨大的财务成就,他还与时俱进,不断的促进财务与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创造了人类投资史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读过格雷厄姆书的人不计其数,格雷厄姆唯一给出了A+的得意门生巴菲特,才是那个真正读懂了恩师思想的人。他不仅读懂了老师投资的方法,更读懂了人生大道,不仅用老师传授的投资方法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投资记录,还将老师的思想与人生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与传播恩师之道。

读过格雷厄姆的人会发现,他老年时不再将精力集中于投资赚钱本身,更希望做点比赚钱有意义的事情。他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介绍投资财务知识的小册子,希望自己的投资智慧能造福更多的人。巴菲特回忆老师时描述到,“做一点傻事,有创造性的事和慷慨的事,是格雷厄姆对生活的期待。”

巴菲特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最难得的是他的慷慨,他天生就智力超群,完全可以做点高人一等的事情,但他就是这么慷慨大度。当年他在哥伦比亚坚持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们,这些学生可能他再也不会见到,甚至有时候是在培养竞争对手,但他毫不在乎,他就是这么慷慨大度。”

巴菲特心有灵犀一点通,他最终成为了老师投资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他的人生态度同样深受格雷厄姆影响。大师兄沃尔特施洛斯也未能领会老师的思想真谛,他一直对巴菲特四处宣讲价值投资的方法感到不解。而小师弟巴菲特,他不仅做到了青出于蓝,而且与格雷厄姆的思想一脉相承,他说自己的投资思想里有85%流着格雷厄姆的血液。

巴菲特从来不以自己天赋异禀、富可敌国为傲,反而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向普罗大众传授投资之道与人生智慧,并慷慨的将自己99%的财富无私地回馈给了社会。

儒家里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作为格雷厄姆最出色的学生,巴菲特真正做到了继承老师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他和自己的老师一样,贤而不行人之短,反诲众人之愚;富而不凌人之贫,反济众人之困。他用毕生的努力向世人证明了价值投资是一条通往自由的康庄大道。

他真正读懂了老师这本书,读懂了老师的思想,精神,与人生态度,他沿着老师铺就的道路继续向前,和心目中的英雄一样,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投资家。

投资成功的人有不少,而堪当投资家称号的寥寥数人,格雷厄姆与巴菲特位列其中。投资家的标准,在穿越超长周期的情况下,跑赢指数,绝对盈利,解决问题,还将投资知识传播于社会,帮助他人达到财务自由的境界。

这个对投资家的定义,是我看到过的最为准确地表达了,那么这个定义是谁给出的呢,让我们从第二个故事中寻找答案。

故事二

故事一中提到,巴菲特第一次读到老师的书是1950年,第二个故事发生在45年后,有一个叫杨天南的年轻人第一次读到了当时还是活页书稿的《巴菲特之道》,那是有关巴菲特思想的第一本中文版书籍。这本书于1996年正式出版,就是在那一年,巴菲特思想才正式引入中国这片土地。

他读完这本中文第一版的《巴菲特之道》,“当时的感觉简直是天外来音,闻所未闻,如同黑屋中忽然射进一道灿烂的阳光,又如茫茫暗夜中的航船发现了指明方向的灯塔。”

1995年熊市中杨天南首次读到关于巴菲特的书,在随后的两年中使用自己的全部身家投入股市获利十倍,并用股市赚来的钱前往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攻读金融学硕士。1997年《中国经营报》将他的专访照片恰巧与一篇报道巴菲特的照片刊登在同一版面,于是他将两篇报道翻译出来并寄了一份给遥远的美国奥马哈,不久收到巴菲特办公室寄来的感谢信。自此,心中萌发出“有朝一日能亲见巴菲特一面”的愿望。

凡心所向,在2001和2004年,他两次前往奥马哈亲见巴菲特,见到了心中的英雄,并留下了宝贵的合照,后来被媒体报道为第一个亲见巴菲特的中国人。那个年代,普通中国人出国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是面见巴菲特还合影留念了,而他就在看到这本书的几年以后,以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我们在读别人的故事时经常会一带而过,认为一切顺理成章,往往却忽略了重要的细节。事实是,巴菲特读到了格雷厄姆的书并非顺理成章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成为自己偶像的学生,故事一中我们提到了这些细节。同理,杨天南读到了《巴菲特之道》也并非顺理成章就能在A股取得投资成功,还能赴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甚至与巴菲特合影。现实很现实,只有认真的人才能得到认真的结果,杨天南能得到这样一张宝贵的合影,是因为他早早向人打听到巴菲特历年出现过的地方,在股东大会开始前五个小时便等候在那里,他是当天第一个来到会场的股东,而这样的细节还体现在他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读过且读懂,知道且行动,读到此处,我们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不是像极了故事一中的情景。一个内心充满热情与渴望的年轻人,拥有着全力以赴的行动力,找到心目中的英雄,不顾一切地向他靠近。

这一切都只是故事的开始,原本28岁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他,没有选择退休享受自由地生活,而是选择了一条似曾相识的人生道路,将这盏智慧之灯在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上继续传播。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因为自己的生命曾被那道光照亮,所以他也选择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去将更多人点亮。

后来他成立了投资公司,帮助理念相同,志同道合的投资合伙人打理财务,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和社会效应。不仅如此,他还在钱经及中国金融家杂志上发表专栏文章,向普罗大众传播正确的投资理念,这个专栏至今已经连续写了十三年,是目前国内历时最长的财经专栏,专栏组合取得了高达1300%左右的投资回报。

本职工作之余,他还利用自己的专长翻译了《巴菲特之道》,《巴菲特致股东信》,《戴维斯王朝》等多部投资类书籍,并在北理工等高校教授投资学课程,此外他还热衷公益,将“天南时间”的拍卖所得全部回馈社会,在边际成本增量不大的原则下面向社会开设了巴菲特投资人生班,太极班等课程,孜孜不倦地向大众普及身体财务双健康的人生理念。

还记得故事一中对于一个投资家的中文定义吗,这个定义就是他写的,正是从巴菲特的故事中,他读到了一个投资家的思想,格局与人生态度,从巴菲特的知与行中领会了从格雷厄姆继承并发扬的投资理念,处世之道与人生智慧。最重要的是,他不仅给出了定义,还在以正在进行时的方式践行着一个投资家的使命。

读过且读懂,知道且知行合一,从一个求知若渴的普通青年到实现财务自由,从成就自我到帮助可以帮助的人,再到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投资家。现在我们再说读书改变生活,写作改变命运,是不是感觉更加贴切,感觉离我们更近了一点呢。


故事三

如果故事仅限于名人,很多人心中依然会充满质疑,你讲的这些人都是天赋异禀,他们的经历有着极大的运气成分,或许只是幸存者偏差吧。

朋友,如果你认为读了一本《巴菲特之道》,自己也能成为投资家,那我只能说你是想瞎了心,没有人会认为看了一本科比的传记,自己就能当超级球星吧。读懂一本书,并不是让你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而是从别人的故事里得到启发,找到过好这一生的智慧,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第三个故事,我就给大家讲讲一个普通人读书改变生活的故事吧,故事的主人翁就是我自己。我出生于一个中部小城的普通家庭,相貌平平,成绩也一般,从小就没有发现身上有什么过人的特质,唯一有个特点是站得比较直,行的也正,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我当过兵。和大多数85后一样,早年的经历就是读书考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既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更没有什么可用的资本和资源,是出生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下最为典型的一代人。

读大学时,我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校园里卖电话卡,有体育赛事或者演出的时候就在体育馆门口卖荧光棒,望远镜,暑假的时候做游泳教练。另外还在可口可乐公司兼职过一年的销售和调研,骑着一个二手自行车,跑遍了武汉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最后还成为了年度调研冠军。作为一个学生兼职,当时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很多全职上班的人,这种经济独立的感觉让我为之着迷。

小时候最强烈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去看看远方,周游世界,当然最好还能够有不错的收入。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成为飞行员这条路是我能够选择的不多的机会之一。于是,我在大学时报考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因为有着不错的身体条件和学历要求,顺利地成了一名飞行员,就这样从依靠体力赚钱升级为依靠技术挣钱。

十多年周游世界的经历,让我对不同国家不同风俗的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行过万里路后,又回到学校继续读万卷书,我去进修了心理学,又对历史,经济,哲学等多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在各种跨学科的知识中尽情徜徉,直到后来遇见了这样一本书,让我的人生迎来了又一次重要的飞跃。

2016年的年初,正好三十岁的我偶然间读到了由杨天南老师翻译的第三版《巴菲特之道》。读完此书的译者序,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当时的感觉就像是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夜空,正如我当年痴迷阳明心学时躺在阳明洞中的那口石棺之上所领悟到的震撼,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自打读完这本书,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搜集一切与这位老师相关的图书,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将《一个投资家的二十年》摆在书桌,时不时地拿出来读上一两篇,既能学到投资之道,还能起到抚慰心灵的功效。《巴菲特之道》与《巴菲特致股东信》也成了我时常翻阅的工具书,其中《巴菲特之道》是我翻阅最多的一本,常读常新,我把它看作投资人生路上的《孙子兵法》,每当要做重大决策的时候,我都会将它拿出来再翻一翻,就像是飞行员在落地前必须完成的检查单。

查阅书中的四大准则,品读巴老的人生智慧,它总会给我一些启发。读着读着,发现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巴菲特其实早都遇到过了,而且还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就这么通过文字,与老师已经有了几年的相知相识,心中也逐渐升腾起与这位心中早已默默相认的老师见上一面的想法,直到老师翻译的新书《戴维斯王朝》面世,终于让我找到了这样的机会。

通过多次的申请,我终于有幸参加到了老师新书发布的读者见面会。第一次见面,所带给我的便远远超出了期待。当日的情境如今依然令我回味无穷,记得我风尘仆仆地提着飞行箱赶到人民大学的会场,老师站在门口一眼就认出了我,着实让我惊呆了。老师文如其人,谈笑间尽显睿智儒雅,那个跃然于纸上风度翩翩的谦谦君子就这么活生生站在了我的面前。第一次见面,没有任何的陌生感,仿佛已是多年熟识的旧友,心中有个声音告诉自己,我找到了。

一朝悟道终不悔,知行合一伴余生,正心诚意良知致,我以我心鉴光明。此生有一个穿越时空亲见阳明先生的痴梦,传习录中,当我读到徐爱录,陆澄录时,心中羡慕不已。然而这些想法只是一个迷茫青年求学求真之路上的遐想,没有想过在当今的现实世界中能遇见这样的老师,而幸运真的就这么发生在了我的身上。

凡心所向,梦想真的会照进现实,那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我要用尽全力抓住这改变一生的求学机会,要学颜回亦步亦趋接受夫子的教诲,要学徐爱与先生荣辱与共领悟知行。

人生短短数十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去践行自己的使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

我用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投资理念规划了家庭的财务,出售房产,降低负债,稳健投资并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用投资收益覆盖了生活支出,减少了财务与精神的负担,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选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每日的生活就是简单而快乐地学习,锻炼与修行,有余力时帮助身边的亲友同事建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将老师的书推荐给大家学习,还建立了一个读书分享会,希望能将自己多年的摸索与感悟分享给身边的人。

几年的时间下来,我和身边的同行者们不仅获得了资产的不断提升,更让我欣慰的是,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主动地学习,让他们的认知跟上了财富的增长。其中很多人也成了老师的忠实读者,不断地学习并实践着身体与财务双健康的人生大道,有的人还达成了亲见老师的愿望。

读到这本书之后的这些年,是我整个人生中积累,精进与蜕变最明显的一段时间。将生命用在热爱的事物上,不仅生活得更加简单和自律,更让我感到幸福的是身边有了一群互相喜欢,信任和尊重的人生至交,他们正在和我一起演绎着一段精彩的人生综合回报最大化的进阶之路。

当初从老师的文字中射进我心灵的那道光,如今已经与我和光同尘。我从一块接受能量的电池,成长为一个小小的发电机,开始给周围的环境和人输出能量。在一个磁场相近的环境里,我们产生了同频共振。

2019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踏上了前往奥马哈亲见巴菲特与芒格的朝圣之旅,读老师读过的书,走老师走过的路,也算是与老师的一脉相承。就在这次难忘的旅途中,我还在那里遇见了老师的另外两位学生,年轻有为的冠亚和学富五车的胡博士,冠亚和我还在巴老的门前留下了值得纪念的合影。

猜猜后面发生了什么?凡心所向,素履以往,梦想再次照进现实。此刻的我正坐在巴菲特投资人生班的教室里,冠亚正在我前排认真的听讲,胡博士正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与我们共同学习的还有一群老师择优录取的德才兼备的同学们,而站在讲台上正在为我们娓娓道来讲述投资与人生智慧的,正是我追随多年的天南老师。一切真的就如梦境一般,此刻,我心中的幸福感,不足为外人道也。

愿年华老去,当回忆起这段携手同行,教学相长的美好时光,我们都能满意的会心一笑。心怀光明,此生不枉。

以上,便是关于我这个普通人的故事,故事还在继续,而我坚信,美好终将发生。

一本书所带给我的,超越了我所有预期。读书改变生活,写作改变命运,就这样发生在了我的身上。

可能会有人说,你能做到这一步只是因为你运气好,是的,不得不承认,我能拥有今天富足美满的生活的确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十年前的我也把别人的成功都归结为运气,那我的今天一定比现在差很多。

读懂一本书,并不是让你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而是从别人的故事里,读他读过的书,走他走过的路,想他想过的事,从中得到启发,寻找到过好这一生的智慧,成为独一无二的更好的自己。


后记

其实,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巴菲特之道》的作者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先生的一生也是读书改变生活,写作改变命运的真实写照。1984年,他从一个普通的股票经纪人,偶然读到巴菲特在1983年的致股东信,一夜之间颠覆了整个投资观,进而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将自己客户的资金投资于伯克希尔和它所投资的公司,跟随巴菲特的每一次投资。渐渐懂得了他对于普通股投资的思考,也就是最后书中所总结的企业准则,管理准则,财务准则和市场准则。通过记录与学习巴菲特,他也成就了自己,获取了富足幸福的一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之人读此书,学到最高明的投资方法,赚到最多的钱,他读到的顶多是巴菲特之路或者是巴菲特之法。英文版的原名是《Warren buffet’s way》,第一版的书名翻译为《巴菲特之路》是直译,但个人觉得翻译为《巴菲特之道》更为精妙。为道之人是真正读懂了巴菲特之道,巴老通过这本书所传的道,这里面既有格雷厄姆的慷慨,也有芒格的智慧,更有他度人度己的慈悲,成就自己,帮助他人,贡献社会。

从格雷厄姆的慷慨分享,引发巴菲特等同学的欣赏,促进整个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持续进步,最终影响了整个投资界。从老师被这道光照亮并向人们分享,引发了年轻一代的欣赏与追随,促进整个天南部落的持续进步,去点亮更多的人,这正是对格雷厄姆以及巴菲特之道的一脉相承。

读书改变生活,写作改变命运,将这些内心想法经由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正是对“分享,欣赏,进步”理念知行合一的实践。我个人从中获得了太多太多,也希望文字前的你能够有所启发,拿起一本书,写上一段文字,或许就从这一刻起,你的人生已经就此发生了改变。

                                      2020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