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区别(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和减值损失的确定是什么),- 贴吧 百度网页版登录入口
一、定义不同
资产减值准备是指企业为应对资产可能发生的减值而提前计提的一种准备金。这种准备金的计提基于资产可能发生的减值程度和可能性,是企业在资产减值尚未发生时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性措施。它反映了企业对资产未来价值的审慎评估和对潜在风险的合理预估。
资产减值损失则是指实际发生的资产减值所导致的损失。当资产的可回收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就需要确认这一损失,并将其计入财务报表中。它反映了资产价值的实际降低,是企业已经遭受的经济损失。
二、计算方式不同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算是基于资产可能发生的减值程度和可能性。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判断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市场价格的波动、技术进步导致的资产陈旧等因素,来估算资产可能发生的减值金额,并按照一定比例或金额进行计提。
资产减值损失的计算则更加直接和明确。它基于资产实际发生的减值金额进行计提,不需要进行复杂的预测和估算。当资产的可回收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就会按照两者之间的差额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三、会计处理不同
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它在资产减值尚未发生时就已经计提,旨在提前反映资产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损失,以便在资产减值真正发生时能够及时弥补。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企业保持财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则是一种事后的反映。它在资产减值已经发生时进行计提,旨在准确反映企业实际遭受的损失。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企业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为准确的财务信息。
四、在财务报表中的反映
资产减值准备在财务报表中通常作为资产类科目的备抵项出现。它减少了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但并未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表。然而,当资产减值实际发生时,之前计提的减值准备将会转化为减值损失,并计入利润表中。
资产减值损失则直接反映在企业的利润表中。它作为损益类科目的一个项目,减少了企业的净利润。在财务报表中,资产减值损失的增加通常意味着企业资产质量的下降和盈利能力的减弱。
结论
综上所述,资产减值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在定义、计算方式、会计处理以及在财务报表中的反映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投资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作为财经类的分析专家,我们应当密切关注企业资产减值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机会
成本法就是在现实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评估对象,所需的全部成本减去评估对象的实体性陈旧贬值、功能性陈旧贬值和经济性陈旧贬值后的差额,以其作为评估对象现实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成本法的优点:
成本法作为国际上公认的资产评估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特别是对于不存在无形陈旧贬值或贬值不大的资产来说,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只需要确定重置成本和实体损耗贬值,从而确定两个评估参数的资料,计算的依据又比较具体,并且很容易被搜集到,因此该方法在资产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特别适合使用在评估单项资产和没有收益,市场上又难找到交易参照物的评估对象。
来源:雪球App,作者: 元沙优投,(https://xueqiu.com/8690994307/108201507)
资本市场是少有的适合个人和家庭配置的资产性收入场所,这里我们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资产性收入?
资产性收入,也称为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说人话,就是钱生钱的游戏。比如你把钱存银行,银行会给你利息,你有房产拿去出租给别人,收房租费等等这些都属于资产性收入。
巴菲特老人家说如果你到了四五十岁时,还不能在睡觉的时候赚钱,那你就太失败了,他说的就是资产性收入。
如今广义货币M2泛滥,大家都或多或少有些资金,有人拿去买房(对,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做的)有人拿去买黄金保值(中国大妈们最爱),有人放在银行吃利息(这部分人收益大概率是跑不赢CPI涨幅的),有人放余额宝(实质是买了货币型基金)……。
以上都是各种保值增值的方式,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跑赢通货膨胀率, 过去20年来不断被市场反复教育的国人,清晰的认识到了买房才是最好的投资方式,没错,国民认为房产就如同黄金一样是硬通货。
各国的历史数据也表明,房产是跑赢通货膨胀的有力工具,没买房的童鞋赶紧凑钱买房,第一套是属于刚需,无论价格多离谱,必须买,目前有两大要素在支撑房价坚挺。
第一:2017年中国城市化率还在58%,每年平均增加1.17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通行的现代城市化率为75%,我们按照现在这个城市化进程速度大约还需要15年。
第二:各地政府是土地获益的最大方,这个是由于朱总理在上个世纪90年初施行的分税制改革造成的,目前还看不到这个税制会有改变的情况,而且各地政府已经形成了土地财政依赖症,
如图:
了解了这些你就会越发相信房价不会跌,因为地方政府已经对土地财政上瘾了,这个也是制度造成的,而且政府从来没有说过房价会跌,只是希望平稳增长,不希望过快增长,仅此而已,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是要多讲讲政治经济学。
房子买一套是必须的,再买一套给小孩也可以,最后再买一套用来投资,这总够了吧,总不能天天出房姐,房叔吧,再说长期来看人口预计在2030年达到峰值,后续将逐步减少。
所以小编乐观的估计房价快乐上涨的时期还有近15年左右,15年后到了2033年,到那个时候,分税制会提前改革,人口预期会下降,房价就真的会停留在它该有的位置上了。
楼市会有15年的上涨周期,15年差不多是2个经济周期,这个时候就该是股市上场了,小编掐指一算,到那个时候小编已经是40多岁的中年大叔了,在股市摸爬滚打了近2个经济周期,也就该到收获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股市是一个,新来者交学费,有经验者赚钱的市场,这个规律百年不变,希望到那个时候小编也能实现财务自由,享受人生,去追逐儿时的梦想。
如果你也想在40岁时,有非常稳定的资产性收入,那么小编还是建议你还是现在开始多学习一下资本市场这个游戏规则,这个投资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
在美国富裕家庭的收入结构是这样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2%,经营性收入占比:38%,财产性收入占比45%,转移性收入等约占到5%。
从这个收入分布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一条路径,对于普通人来说(富二代,官二代除外)。
第一层:是稳定性的工资收入(积累原始财富),例如刚工作的年轻人。
第二层:经过做项目或者叫创业(体制内也算)赚到第一桶金,这个一般在毕业5年到15年内完成,已经有技术,有人脉,有资源的情况下顺利完成,这第一桶金可以是100万,500万,1000万等
第三层:最后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获得财产性收入。到了这个层次就已经达到富裕阶层的水平了,一般年龄段在35-55岁期间,准备退休事宜。
问题在于,大部分人在第一层就挣扎了一辈子,他们在办公室勾心斗角,专注办公室政治,为了一点私利斤斤计较,这样的人没有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是处心积虑的考虑眼前利益的获取。
这是属于向内放纵,向外索取型人格。
达到第二层级别的人,大约占社会的比重40%,这也是大多数中产阶层,他们有技术,有人脉,有资源,但真正要跨入第三层次那就取决于很多因素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一个不能少。
他们的特点:既不属于弱势文化,也不属于强势文化,更倾向于中国式的中庸之道。
第三层是社会的精英,占社会的比重不超过15%,他们控制着大部分的资源,包括政治资源,自然资源等,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完全是市场决定,更多的时候是他们决定。
他们属于强势文化,统治阶层的智囊。
这当然是社会最为稳固的形态,不管你愿不愿意看到,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分层的,好在目前没有到完全固化的阶段,所以提高自身能力,是唯一的途径。
提高自己的能力,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的跨入第三层,到中年时,你的资产性收入的多和少,决定这你的自由程度!
$万科A(SZ000002)$ $中国恒大(03333)$ $万达股份(OC836094)$ @今日话题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如果你在投资上有什么心得,记得告诉小编哦,这里是微信公众号:元沙优投,让我们学会金融理财投资,给生活多一种选择!
推荐阅读:
投资是一生的游戏,趁早入场
一个小散户关于证券市场优势与劣势的讨论
房价上涨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