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白沙 | 白沙:以文明实践激活民族文化生命力_民歌_传承_歌舞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黎族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民歌是黎族的文化瑰宝,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主体年龄断层,学校艺术教育对黎族民歌重视不够等原因影响,黎族民歌生存空间日趋狭窄,普及率不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书记冯飞在白沙调研时指出让民族文化更鲜明的指示,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通过组织民间黎族民歌爱好者,以“民歌+宣讲”“民歌+护苗”“民歌+消费”“民歌+旅游”的形式,开展民歌采风、民歌创作、公益课堂、公益展演,以人民为中心,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以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方式,创新解决民歌传承“五个有”问题,打造最具性价比的文明实践项目——“欢乐黎寨侬乖乖”民歌传承文明实践项目,进一步创新民歌传承和乡风文明建设。该项目由白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县民间歌舞传承协会具体执行。

注册社会组织,队伍有保障

组织民间黎族民歌爱好者于2020年成立了白沙黎族自治县民间歌舞传承协会。该协会是海南第一个由民间团体组织成立的黎族民间歌舞传承协会。协会成员来自税务、公安、社区、个体户等各行各业黎族民歌爱好者,截至目前已发展会员56人,每年参加大中型文化活动展演活动50余场次。2023年,协会受邀参加中国舞协在广州举办的第三届“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群众舞蹈展演。会员“黎乡三月”组合先后获得2015年海南方言歌曲大赛优秀奖、2020年《中国好声音》全国海选——白沙赛区总决赛冠军、2021年海南省少数民族歌手大赛暨《中国好声音》全国海选——海南赛区“三月三”专场比赛亚军等荣誉。

推陈出新创作,作品有保障

协会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和弘扬黎族民歌舞。每年定期邀请专业团队开展黎语、乐理、舞蹈等技能培训提高团队业务水平。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黎族村落与黎族群众紧密交流,搜集、整理、挖掘黎族文化,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传播黎族歌舞文化,将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形式组织起来,形成一支有活力的歌舞表演队伍。创作《盼情郎》《山兰归仓》《黎乡又是丰收年》《三月黎乡》《党恩像父母》《雅邦清溪》等民族歌曲和《黎山神韵》《木屐情趣》《民族服装走秀》等民族舞蹈。整理学唱了30余首濒临失传的黎族原生态民歌,黎族民舞40个节目。

展开全文

完善各项机制,项目有保障

白沙黎族自治县民间歌舞传承协会是非营利性质民间组织是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群众团体组织,内部建立组织机构,设置办公场所、培训场地,联合各单位各乡镇开展各类大中小型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

创新“民歌+”形式,舞台有保障

为了项目效益最大化,协会联合相关部门创新“民歌+护苗”“民歌+宣讲”“民歌+消费”“民歌+旅游”等形式,以借着别人的舞台唱黎族民歌舞戏。

一是“民歌+护苗”,通过开设青少年黎族民歌舞公益课堂,推出“每月一主题两场”,向青少年传授民族童谣、民族乐器的知识技巧,目前累计开展公益课堂24期,受教学员720余名。二是“民歌+宣讲”,结合县“红凳子”新时代理论宣讲项目,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黎族歌舞的创新形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百姓家。三是“民歌+消费”,深入夜市、助农消费集市开展黎族民歌舞汇演,积极探索黎族民歌舞“夜模式”“益消费”,拓展文化效能,激活消费“新引力”。四是“民歌+旅游”,发挥三月三文化广场、山兰稻作阵地,结合“三月三”黎族苗族文化节、“啦奥门”雨林山兰文化节,以黎族民歌舞为媒,打造场景式、沉浸式黎族民歌舞表演,向游客展示黎族民歌舞魅力。建立南牙村“黎乐部落”乡村演出基地,助力黎族非遗文化和文明旅游的共同发展。

创新传播方式,观众有保障

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实时发布项目动态、教学视频等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黎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持续丰富活动载体,结合县春节文艺晚会、村晚、黎乡音乐会及文明实践项目大赛等活动,不断发展壮大粉丝群体,提高“欢乐黎寨侬乖乖”黎族民歌舞传承文明实践项目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项目已开展180余场活动,受益群众达7000余人次,线上发布作品400余个,阅读量5万余次。

下一步白沙县将以民歌传唱为抓手,将民族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白沙成为名副其实,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中国黎族舞蹈之乡,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作贡献。

◎来 源:海南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