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中的百家姓] 以莘为姓 有贤在野_细辛_莘姓_人们

百家姓,莘。

莘,本义为细辛,又名细莘、小辛、少辛。诗意盎然的名字。

细辛是一种古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俊俏可人,生命力旺盛。

细辛又是一味药草。细辛的根,有疏通经络、祛风开窍、散寒止痛、破痰利水之功效,自古为人们所用。

莘姓与辛姓,同祖同宗。以莘(辛)为姓,就像细莘根须,绵延生长在充满诗意的大地上。

獐耳细辛 视觉中国供图

莘姓出莘国

细辛,独一无二。

很久很久以前,远古的人们在深山幽谷中发现她时,就感受到了莫大的欣喜和天降的快乐。那直立或横走的根茎纤细如丝,根须又多又长,聚集成簇的模样儿,宛如林间隐秘的细语。细小的根茎中蕴含着的辛辣的力量,鲜明、独具穿透性、直抵人心,只要一接触,便难以忘怀。在独特的形态与强烈的气息之吸引中,人们觉得以“莘”这“有辛味的草儿”之优美字形来体现,真是太恰当了。

爱,就这样在猝不及防的时候到来。

在满满的怜爱中,人们不禁在“莘”前加上“细”字。细莘,可不就独具一份亲昵吗?细莘通常只有2枚心形或卵状心形的叶片、连着长度8至18厘米的光滑无毛之叶柄的整体形状,又让人们画出了“辛”字。甲骨文的“辛”,就是细辛的外表描绘。且人们对“辛辣”这种味道的感知,也是由细莘开始的,于是,人们干脆直接唤细莘为细辛。细辛的独特魅力,洋溢在简约而诗意的名字中。

“莘”也和古人一样,始终与细辛情缘深厚、难舍难分。哪怕她有了xīn和shēn两种读音,都始终深藏着细辛的本质。作本义细辛和姓氏时,读作xīn,表示细长与众多之意时,读作shēn。莘读作shēn时,一般叠用,如成语“莘莘学子”等。《诗经·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有莘其尾”之句,也妥帖地展现出细辛的含义——根须又多又长,生命力顽强,生长能力超强,繁茂并“处处有之”。

细辛开创了视觉、味觉等感官上的各种美好,自古以来便被视为吉祥之草、深山灵草、幽谷仙芳,受到关注和喜爱。据传中国上古时期医药学家岐伯发现了细辛的性质,并运用于治疗实践,还向中国古代人文始祖黄帝作过推荐。岐伯精于医术脉理、针灸,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即以黄帝询问、岐伯作答的形式,阐述医学理论和健康养生之道的,故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细辛收录其中。细辛被视作疏通经络、祛风开窍、散寒止痛、破痰利水的佳品,以擅长治疗头痛、齿痛、鼻塞、咳逆、风湿痹痛、血闭不通等症而扬名。那辛辣之气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湿,如同山间清风,吹散心头的阴霾,给人带来清新与舒畅,甚至奉为“神草”。

人们很早就在一片大量生长着细辛的地方建立了方国——辛国,以“辛”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辛国也叫莘国、有莘国,大约在现在的陕西省合阳县东南一带,亦即众多记载中说的同州、华阴、华州、华山等地。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嫡次子)李泰主编的志书《括地志》载:“古莘国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二十里。”中国历代医家陆续汇集而成的医药学著作《名医别录》载:“细辛生华阴山谷。”北宋医药学家苏颂说:“华州真细辛,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录:“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柔韧,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

治水得灵感

辛国人被称为莘氏、辛氏、有莘氏。莘这个古国,跟夏朝开国君王夏禹一家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夏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的儿子,曾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他的母亲为有莘氏之女修己。夏禹的儿子夏启又把自己的儿子封于莘国,子孙以国为姓,莘姓繁衍至今。后又由于莘与辛音同,遂去“艹”头为辛,辛姓产生。

人们尊重治水成功的大禹,尊大禹为莘姓和辛姓得姓始祖。

因为莘姓,大禹与细辛结缘,肩负起他未曾预料的使命。

大禹治水,暗合了细辛的利水功效,或许这就是造化的神奇。

大禹仿佛是个天选的治水者。他幼年随父亲鲧来到中原,他们的住处附近就长有成片细辛。当时,中原洪水泛滥祸害生灵,百姓愁苦不堪。君主尧命令鲧治理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堵水,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9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大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立即与伯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将治水方法改为以疏导为主。大禹带领治水的民工,风餐露宿,拿着简易的测量工具,从西向东,翻山越岭,淌河过川,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再根据标杆,逢山开渠,遇洼筑堤,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为了治水,大禹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持续治理,终于消除了中原洪水之患。

看着畅通平安的河道,人们把大禹治水与细辛的利水功效联系到一块,认为此是天意,莘姓乃通天地之人也。作为得姓始祖的大禹,受细辛疏通经络、利水通窍功效的启发,选定了以疏导为主导的治水方法,而且取得了成功。这是一份人草之间的心灵契合,是细辛给了大禹以灵感。大禹如同“神草”细辛一般,被尊为“神禹”。

据《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

大禹还制定了各州的贡物规则,即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后世以“九州”称呼中国,就是依据于此。

莘野有传奇

金秋十月,是采摘细辛根茎、并将其阴干的最佳时节。

莘国的原野、深谷,想必此时到处都可以看到采摘细辛的百姓。

莘野被用来表达隐居之意,典故的主人公是出生于伊水之滨的伊尹。洪水过后成为孤儿的伊尹,被有莘氏女子在采摘细辛时捡到后献给了有莘国国君,国君令一个厨师抚养他。伊尹机敏聪颖,得养父烹饪饮食的熏陶,逐渐精通烹饪。又在躬耕的同时,跟着有莘氏女子采摘细辛等药草,懂得药草之用,善做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兼任“有莘氏女师仆”。伊尹虽地位卑微,却心怀天下。《孟子·万章上》云:“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莘野”之词就此产生。

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听说了伊尹,多次赴有莘之野拜访伊尹,劝他为己所用。这就是“访莘”,君主访贤的典实。其时夏朝君主夏桀之政不得人心。伊尹在商汤娶有莘氏之女子为妃的时候,自愿作陪嫁厨师,随同到商。他“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以尧舜之道要汤”,教给商汤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讨伐夏桀,消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商朝。大禹为治水而踏遍千山万水辛苦丈量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细辛,为商朝所得。

“莘野寥寥,渭滨漠漠情何限”,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以诗谓莘野,他向往的,是那份隐居生活。人们也更喜欢莘野上的细辛。无论朝代如何变更,只要有细辛,就足够。

细辛就被一代一代的莘姓传扬。到了明代洪武年间,出现了一个真以莘野为名的文学家。莘野是归安(约为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博闻强记,文采斐然,他不断用优美的文笔表达着对细辛的喜爱。莘野喜欢阅读医药古籍,《黄帝内经》卷不释手。他平常也常用一些学到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人。在任枣强知县期间的某一天,莘野在日常巡察工作中,发现一位老人突然猝倒、不省人事,莘野连忙帮助救治,他想起在书中记载的细辛之功效及用法,便速命人取来细辛粉末,吹入老人鼻中,老人最终得以醒来。因勤政爱民,莘野被称为“贤令”。

同宗同源的辛姓,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是人才济济。男性如南宋词人辛弃疾自不必多说,女性如魏晋才女辛宪英,更是被誉为“女诸葛”。

辛宪英(公元191年—公元269年),祖籍陇西郡,生于颍川阳翟(约为今河南禹州)人,是魏晋时期曹魏侍中辛毗之女、卫尉羊耽之妻、大将羊祜之叔母。辛宪英聪朗有才,善于鉴人知事,曾劝弟弟辛敞尽忠职守、预言钟会将会叛乱。大约二十岁时,她就预言曹魏不会长久。据《晋书》记载,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曹丕得立,喜极失态,抱着辛毗说:“辛君您知道我有多高兴吗?”辛毗将曹丕的表现告诉女儿,辛宪英感叹地说:“太子是代替君王主理宗庙社稷的人物。代君王行事不可不怀着忧虑之心,主持国家大事亦不可不保持戒惧之心,在应该忧戚的时候竟然表现得如此高兴,又怎会长久呢?魏国又怎能昌盛?”

古人多盛赞辛宪英,唐朝宰相房玄龄说她“从容阴礼,婉娩柔则。载循六行,爰昭四德。操洁风霜,誉流邦国。彤管贻训,清芬靡忒”。明朝博物学家、诗人谢肇淛评价说:“才智之妇,史不绝书,至于辛宪英者,……算无遗策,言必依正,当是列女中第一流人物也。”

自古以来,自始至终,莘(辛)姓都与细辛相依相连,生生不息,在广袤辽阔的大地上,书写着诗意和传奇。(责任编辑:沈沣)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