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视界丨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_旅游_文化_文塑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应邀接受中国纪检监察报专访。2024年10月2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五版《本领周刊》刊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要闻栏目全文发布。全文分享如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在此之前的福建之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如何理解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文旅融合,融的是什么?怎样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的水平?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

近年来,从文化场馆到商业街区,从红色旅游到乡村旅游,文旅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图为游客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滨州铁路桥上游览。 新华社发

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展开全文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如何理解其重要意义?在您看来,文旅融合,融的是什么?

戴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推出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也需要加快旅游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旅游产品。文化和旅游同为美好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各自轨道上迅速发展,有条件也有必要实现并轨发展。文化建设要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面向国民休闲和旅游消费的现实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发展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发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化引领,科技赋能,依托文化空间和商业环境,满足并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融合,关键在于发展,本质上是通过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最终实现“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深刻洞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律,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任务。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党中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对外交流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旅游发展品位和文化发展效能得到明显提升,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领略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在人们的旅游过程中日益得到统一。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上的各个遗产点也迎来了游览高峰。图为游客在天坛公园祈年殿前游览。新华社发

旅游承载了文化传承和文明创造新使命,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旅游强国的时代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融合发展,要从旅游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建设,也要从实践层面务实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和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城市、街区、乡村、线路和世界一流旅游企业建设。我们既不能将文化和旅游融合等同于一般意义的产业融合,简单套用产业融合理论去推动资源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也不能过于关注旅游产品等表层特征,如红色旅游、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文化遗产旅游、文创旅游商品、文化旅游综合体、研学旅游等。事实上,“以文塑旅”的“文”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文化艺术,也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以及宣传、思想层面的文化。它们可以从不同途径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旅游市场竞争力、旅游形象传播力和研学旅游创新力。“以旅彰文”的“旅”不仅包括作为需求主体的游客及其行为,也包括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及其行为。它们可以从不同途径助力拓展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交流、改进文化教育、创新文化生产。

探索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记者: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和旅游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各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举措频出。根据您的观察,各地在探索文旅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典型模式,有哪些好的经验?

戴斌: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各地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典型经验做法。

从文化引领的视角看,最广泛、典型的模式可称之为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模式,就是通过丰富文化体验提升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文化体验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到访历史建筑、人文古迹,也包括参观博物馆、体验非遗活动、观看表演等,本身就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吸引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游机会的增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体验的诉求更加强烈,参与文化体验的形式更加多样。博物馆、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和街区、实景演出、音乐会、演唱会已经成为众多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吸引物,如《印象·刘三姐》上演20年来共演出8000多场,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非遗体验方兴未艾,福建泉州蟳埔村以簪花习俗知名,一个小渔村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350万人次,节假日单日游客量最高时达到5万人次。

第二类是文化提升旅游要素竞争力模式,就是对旅游要素增添文化符号、丰富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旅游竞争力。主要表现形式如主题酒店、主题餐馆、主题列车、旅游文创等。以近些年兴起的特色民宿为例,黄河宿集、画山云舍等民宿供不应求,一个重要原因是提供了很多审美和文化上的情趣。

第三类可称之为文化提升旅游形象传播力模式,就是通过文化形式尤其是文艺载体促进旅游宣传推广。文艺作品因其艺术想象力和感染力,一直是旅游传播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旅游地因为一首诗、一篇文章而负有盛名。

第四类可称之为文化提升研学旅游创新力模式,就是有意识地组织更具文化性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旅游中得到学习和成长。这里所说的是泛研学旅游,既包括中小学生的研学,也包括全年龄段游客的科普旅游乃至任何在旅游过程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行为。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参观科技馆、科考基地、高等院校以及跟着专业讲解去旅行等成为热门旅游活动。

从旅游彰显和创造的视角来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旅游拓展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交流、改进文化教育、创新文化生产等模式。

旅游拓展文化市场模式是将旅游市场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市场对象,如文艺院团针对游客推出创新节目、派演员到景区进行表演,美术馆、文化馆针对游客布置特展等。当前,城市和乡村已经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市民休闲和外来旅游越来越融合在一起。

第二类是旅游促进文化交流模式。旅游活动是具身性活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的文化信息丰富程度、细微程度、刺激程度是影视、小说等文化交流手段无法相比的,旅游的过程也就是游客不断接受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旅游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渠道。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遗存,通过双向旅游,可以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旅游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入境旅游可以让境外人士切身感受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出境旅游则通过游客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境外人士对我国的认知。

第三类是旅游改进文化教育模式,就是将旅游活动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旅游活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承载着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旅游活动以其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优势,在文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类是旅游创新文化生产模式,就是将文化生产融入旅游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当中,旅游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生产的过程。

我们也关注到,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仍存在融合层次不深、融合水平不高、融合效益不强的问题。近年来,文化确实进入了景区和更加广泛的旅游空间,但是还没有充分进入到游客的活动当中。文化机构开始重视旅游市场,但是对旅游市场特别是游客消费行为缺少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供给导向而非市场导向。究其原因,认识不足和体制机制障碍是影响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的现实因素。社会上广泛认识到文化和旅游“要”融合发展,但对于“为什么要”“怎么做”认识还不足。机构融合解决了部分体制机制问题,但是文化和旅游长期在各自轨道上发展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等还没有实现有效协同。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划、标准中,对于一些具体问题还缺少明确的意见。我们要关注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文化表达方式,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有效提升游客对地方文化的体验感、满意度和获得感。

福建省古田县纪委监委围绕文旅工作部署要求,紧盯文旅融合、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监督检查。图为该县纪检监察干部在大桥镇双桥村农家民宿了解情况。雷玉丽 摄

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融合发展

记者: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均对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作出部署。新征程上,如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文旅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

戴斌:面向人民美好生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旅游发展理论,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加强面向需求和供给两侧的市场调研,加快构建新时代旅游发展理论体系。既要巩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也要引进新质生产力培育文化新空间,创新旅游新场景,努力将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文经济的优先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