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大师写作课第三讲,听编剧杨争光讲《水浒传》_观众_作品_小说

人物名片

杨争光,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奖,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奖,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国会议员奖,第1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第18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等多项荣誉。

他是一位作家,先写现代诗,后攻小说,创作的《杨争光文集》(十卷)《我的岁月静好》《少年张冲六章》《从两个蛋开始》《棺材铺》等多部作品,让读者们连连赞道。

他是一位金牌编剧,电影《双旗镇刀客》《杂嘴子》《五魁》,电视剧《水浒传》《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编剧的作品,改变了观众对中国武侠片的认识,广受好评。

他,就是杨争光。

10月30日,杨争光来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名为“文学·影视·编剧·作家——从《双旗镇刀客》到《水浒传》”的专题讲座。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著名诗人李海洲、吴向阳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聊创作

“剧本创作必须得有画面,否则拍摄会没有依据”

在讲座开始之前,杨争光与李震、王川平、李海洲、吴向阳等人一起,展开了一场文学沙龙。

李震与杨争光相识已久,他说:“我们以前常开玩笑,说杨争光太‘花’。刚认识的时候他写诗,后来写小说,和余华、苏童、叶兆言差不多同时期,势头不比他们弱。正当大家看见一颗小说巨星升起之时,他突然又开始去搞影视创作了。”

▲沙龙现场。

在他看来,杨争光的小说非常精彩,长篇如《从两个蛋开始》《少年张冲六章》,短篇如《赌徒》《公羊串门》《棺材铺》,都体现出了恰到好处的幽默和快意恩仇。

李海洲则认为,杨争光的小说几乎篇篇都有豹尾,不仅让人意想不到,表现力也非常强。

作为编剧,杨争光的《双旗镇刀客》改变了观众对中国西部片的认识,也改变了观众对武侠片的认识。“当时大家把《老井》《人生》《黄土地》这些作品命名成‘西部电影’,但这些电影其实更接近黄河文明。《双旗镇刀客》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开始审视中国西部电影。”谈及杨争光的编剧作品,李震补充道。

吴向阳同样对《双旗镇刀客》印象深刻。“我认识杨争光的时间很短,但认识他作品的时间很长。以前,我对武侠片的印象来自中国香港,你来我往要打半天,但《双旗镇刀客》会让我想起古龙的武侠小说,里面的人出手瞬发而至,一招毙命。”

对此,杨争光表示,文学是作家个人付出的劳动,影视则发挥的是集体智慧。“文学创作相对自由,文学创作能体现丰富性的心理、环境、容貌描写,但剧本创作必须得有画面、必须具体,否则拍摄会没有依据。”

▲沙龙签名赠书。

年轻时候的杨争光,还是一名青年诗人。现场,杨争光的老同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回忆起他们的学生时代。“我是1978年入学,我们从中文系77级的手中接下一笔‘遗产’——云帆诗社,由杨争光任社长,我、韩东和吴滨是核心成员。有一年,杨争光策划了一个活动,每位诗社成员选一首当时最知名的诗歌作品朗诵。没想到,大家纷纷踊跃参加,最后整个阶梯教室都被同学们占满了。”

谈《水浒传》改编

“让书中人物‘活’过来”

上世纪90年代,杨争光担任编剧的《水浒传》一经播出,就引发观众热议。特别是该剧对于《水浒传》原著的改编,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同。对此,在文学沙龙之后进行的专题讲座中,杨争光表示,该剧的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当年,古装剧的制作费用普遍是30万一集,《水浒传》的单集制作费高达100万。更重要的是,无论要书籍资料,还是远赴异地考察采风,要求可以随便提。”杨争光回忆,这些光鲜“条件”的背后,则是改编的巨大难度。

▲讲座现场。

“《水浒传》版本众多、回目众多、人物众多,且故事线索繁杂,剧组计划只拍摄40集,如何在浩瀚的原著里做取舍,成了千难万险的第一关。”杨争光称,当时他30多岁,被选为编剧组组长,其他成员都是《水浒传》的专家,对该书的细节如数家珍,因此争执就成为剧组的常态。“我们当时经常为了一个细节,争得面红耳赤,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为观众呈现一个真实的《水浒》,要让书中人物‘活’过来。”

“为此,我们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进行改编。”杨争光说,比如《水浒传》原文中的林冲之死,只有一句话,但他们从招安、谈判、隐瞒到郁郁而终,为林冲构建了完整的故事线,进而让观众产生共鸣。

同时,杨争光还表示,《水浒传》中,宋江的种种寻求招安的行为,虽然可能引发争议,但却是当时的主流思想。“《水浒传》又叫《忠义水浒传》,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忠和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当我们明确这一主题,就能更好理解宋江的行为。毕竟,在古代,入朝为官是所有中国传统文人的共同理想,宋江也不例外。对他来说,落草为寇是无奈之举,接受招安、博取功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确选择。”

逛重庆

“我希望书写王立将军最后把城门打开的故事”

借此次来渝之机,杨争光还登上了钓鱼城。古军营遗址、护国门、钓鱼台、悬空卧佛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表示,未来可能会以钓鱼城之战为蓝本,创作一部与重庆有关的电视剧。

“我第一次来重庆是1985年,重庆极富层次感的地形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杨争光说,此次,他走上合川钓鱼城,了解了宋末元初钓鱼城之战的细节后,更让他对重庆的历史底蕴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

▲杨争光为合川美术馆题字。

“彼时,宋朝军队凭借地形,阻止了蒙军的进攻,改变了世界历史,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杨争光说,参观完毕后,他连夜阅读了不少讲述钓鱼城之战的书籍,更坚定了要以这场战争为蓝本,创作影视剧的想法。

那么,影视剧的主角会是谁呢?杨争光给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答案。

“如果以钓鱼城为主题创作一部影视剧,我更希望书写王立将军最后把城门打开的故事。”杨争光说,虽然是他打开了钓鱼城,宣告了南宋的灭亡。但他的行为却为城内百姓带来平安。“为什么他会选择投降?在投降前又做了哪些思想斗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细细挖掘。”

杨争光专题讲座由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主办,是该校系列活动《名家进校园——大师写作课》第三场。此前,已进行过诗人臧棣、吉狄马加专题讲座。未来,该活动还计划邀请阿来、邱华栋等文学名家来校开讲座,帮助学生理解经典文学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提升文学作品阅读感悟、解析评价、鉴赏审美和文学创作等专业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