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题”科学家“答题”,新一期丰台联合基金启动对接_科技_团队_科研
支持经费提升至每年5000万元,合作的领军企业数量由去年的2家提升至8家,资助领域则由轨道交通扩展至航天航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11月1日,2024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丰台创新联合基金项目启动对接,83个一流科研团队与企业“握手”,将合作开展前沿技术探索。
早在2016年,围绕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探索,市自然科学基金就迈出了尝试的第一步,请企业为科研“出题”。后续成立的首期市基金-丰台联合基金,在5年间累计投入5750万元,引导了131个科研团队参与“答题”。
北京埃福瑞科技有限公司就从这些答卷中诞生。“通常我们在高校中开展自主研究,主要目标是论文的产出,很少会推进到实际的产品。而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实验室的技术就走到了实际工程应用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余贵珍也是埃福瑞公司的创始人。在联合基金的资助下,相关技术完成成果转化,已经走到市民身边,在北京地铁中得到广泛应用,让列车能够实现智能感知,在行驶中对道路状况看得见、看得清。
本次启动的新一期联合基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预计5年支持总规模达2.5亿元。基于科技企业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联合基金已发布了87张“考卷”,吸引来自98个单位的400余个优秀团队答题。经过遴选,本期基金将资助83个优质科研项目。
即使面对同一张试卷,不同的团队也会给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围绕天兵科技提出的火箭着陆制导技术攻关,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两个团队,就立足不同视角提供了方案。在讨论中,专家对两个方案都给出了较高评价,一个方案能解决急迫的技术瓶颈,另一方案则通过数学建模,能助力企业未来5至10年的技术发展。
“最终,两个方案都获得了项目支持。这种方式,既能解决企业当下的需求,也能助力企业的后续发展。”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罗虎表示,这种“赛马”机制能更好地激发创新效率。联合基金为出资企业遴选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优秀科研团队,充分调动了北京高校院所的优质资源,相当于为企业建起“虚拟研究院”。同时,科研人员在合作过程中也能“接地气儿”,利于进一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丰台区现有5.4万家科技型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骨干型科技企业达4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等领军企业112家。目前,该区已培育出轨道交通、航天航空两个千亿级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4个百亿级产业。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联合基金模式能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到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之中,通过产学研用结合,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