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成渝城市发展有什么新方向?这场讲座告诉你_地区_生活_张力
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从此,这个“圈”不断在发生着新变化。
▲讲座现场。记者 周双双 摄
成渝携手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契机和战略?区域发展有着什么样的优势?未来会是什么样的走向?对于老百姓来说,也许并不十分知晓。10月30日,一场名为规划中的“成渝双城记”——成渝地区空间规划重点与趋势的主题讲座在渝州书房进行。当天,主讲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重庆市成渝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力,为大家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科普”。
他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探讨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并结合成渝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对成渝地区发展基础的研究认识,从城镇化、对外开放、产业创新、生态保护、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为什么是“成渝地区”?
在国家新的区域经济布局中,为什么首先聚焦成渝地区?这是讲座中,张力抛出的第一个问题。
从国家发展格局的角度来看,成渝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战略支点。作为国家内陆开放高地,是从“T型”城镇格局向“H型”格局转变的战略交汇点。同时位处欧洲-泛亚地区黄金航线中间位置,泛亚人口稠密地区的地理中心,是洲际中转的高潜力枢纽。
“因此,成渝地区在新的国家开放发展格局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张力介绍,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成渝地区是国家经济高成长地区和人口回流核心区,是国家近年来人口与GDP占比“双增长”地区,是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潜力地区。
从发展的基础条件来看,成渝地区是内陆和西部的高宜居度地区,具备良好人居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自古以来成渝地区就享有‘天府之国’‘扬一益二’的美誉。千百年来的人居文明积淀为当代城市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作为新兴城市的宜居代表,成渝地区在中国最具幸福城市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张力表示,基于这几点认识,可以充分理解到成渝地区在当前阶段国家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是“双城经济圈”?
何为“双城”?
张力解释,从现状发展趋势看,成都与重庆“双核”特征显著,核心城市都市圈化特征逐步显现。
但城镇发育水平方面,成渝地区双城首位度高,次级城市发育不足,大城市数量低于长三角地区。当前双城经济人口从“中心极化”转向“周边扩展”,核心城市都市圈化特征显现。“如果从都市圈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认识的话,现在川渝地区正处在一个由单核聚集向网络化演变的中心过渡地带,既有极化效益又有向外扩散的效益。”张力表示,在这样一个阶段,聚焦“双城”“双核”,思考其对区域发展格局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何聚焦经济圈?
从发展水平看,成渝地区是高增长地区,也是成长型地区,发展任务艰巨。与东部发达成熟的城市群相比,不管是产业的结构还是经济的总规模和人均水平大致相当于东部沿海城市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水平。张力表示,需要认识到的是,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能级、创新的水平,成渝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区域内部生产网络联系度不高,成渝的经济枢纽能力有待增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看成渝地区的使命和任务时,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阶段既要提升中心能级,也要发挥双核带动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生产网络的完善,从而构建一个体系更加完整的经济圈,实现高质量崛起。”张力说。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那么,成渝双城记到底怎么“唱”?
“首先要探索出一条不同沿海的内陆开放与创新路径。”在张力看来,下一阶段首先是要抓住枢纽建设这个文章,围绕着“一带一路”服务泛亚的腹地基础,做好作为内陆城市联系全球网络重要途径的航空枢纽、信息枢纽建设;在新兴职能方面,要突出创新引领,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文化旅游高地、西部金融中心等;同时还要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
在空间格局优化方面,张力表示,要强双城、优双圈,提升双城发展能级,优化双圈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品质;要聚焦成渝中轴发展走廊这个主要潜力空间,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功能的支点城市和中小城镇,形成多中心、多功能、网络化的世界级城市群。
张力特别提到巴蜀魅力空间的构建问题。他表示,要集中保护、利用和传承巴蜀文化,打造依托巴蜀文化的国际交往平台,共同建设成为展现中华巴蜀文明的世界文化城市。同时在生态低碳、人文教育、国际交往、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领域培育新动能,成为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的示范。
同时构建巴蜀魅力走廊,包括构建大河文明、古蜀文明2条文明走廊,成渝古驿道魅力走廊1条融合走廊等,呈现多元魅力展示体系。
活动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旅委主办,渝中区图书馆、渝州书房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