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四重”奏 | 缝合历史记忆 民主村二期预计明年向市民开放_建设_社区_九龙

“面前这个精致的小喷泉,名叫建设渠,你一定想不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臭水沟。”10月31日,“奋楫争上游·改革‘四重’奏——‘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位于九龙坡的民主村,触摸繁华都市的历史脉动。

▲10月31日,“奋楫争上游·改革‘四重’奏——‘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 记者 何赛格 摄

“别看现在这里店铺林立、游人如织,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九龙坡区城市提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锋说,民主村原是国营建设机床厂配套家属区,面积约0.43平方公里,现存建筑55栋,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于上世纪50至90年代。

据了解,国营建设机床厂(简称“建设厂”)成立于1957年,1995年更名为建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由谢家湾迁往花溪工业园。

建设厂虽然搬走了,但大面积的家属区却留了下来,但随着年久失修,民主村逐渐变成“老破旧”“脏乱差”的代名词,在周边万象城、龙湖西城天街、杨家坪步行街的时尚繁华中格格不入。

改变发生在2022年。

当年,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区)之一,九龙坡区开始将民主村社区纳入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范围。

“最开始,我们的改造方案是全部拆掉重建,但弊端明显,首先资金投入巨大,此外,作为重庆工业史上的重要一笔,一旦大拆大建,历史印记几乎将被完全铲除。”重庆市设计院一院院长、徐千里工作室主任余水表示。

如何缝合历史记忆,让民主村在时代中焕发新生?

为此,民主村改造遵循“留、改、拆、增”原则,即保住本底、改善品质、拆出空间、增强功能,既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又依托特色风貌发展新业态和消费场景。

一方面,民主村保留建筑31.6万平方米,改造建筑11万平方米,拆除危房4.3万平方米,提升配套环境9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拓宽道路5公里,新建(改建)7处基础设施,最大限度保留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延续老城格局和肌理,改善宜居环境和品质,除险清患、腾挪空间,发展新功能、新业态、新场景。

另一方面,民族村还着力补齐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构建完整居住小区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搭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公共服务场所,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 记者 何赛格 摄

特别是,社区里还特意保留了鞋匠铺、换锁铺等老手艺、老营生,打造5个“惠民巧匠坊”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比如,在22栋下面的角落里,就靠墙修建了一个30多平方米的亭子,里面设立配钥匙、修鞋、剪头三个摊位。其中,四川广安人宋师傅就是摊主之一,“我1995年就来到民主村靠配钥匙、修家电谋生,30年来靠着这个摊位,养活一家三口”。

潘锋透露,目前,民主村社区1期198亩已经在2023年开街,二期约382亩预计在2025年向市民开放,将配备全龄乐园、迎宾花园、智慧农贸广场等,打造面向未来的现代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