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的《北平旅行指南》,马芷庠主编张恨水审定_旧都_北京_读者
1936年4月版《北平旅行指南》
北京东黄寺之遗照
张次溪为指南题词
我们介绍过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实用北京指南》(2024年9月6日《北京晚报》·五色土·书乡),读者表示了高度的关注,有朋友据书找到了自己爷爷曾开绸布店“义成号”(地安门西皇城根)的地址,有朋友查到了自己老家“高岔拉”(西单牌楼辟才胡同西头)的地域,更多读者对其中提到的几处古迹今昔变化充满了追索的兴趣……
今天我们沿着《旧书新知》的路径,看另一部“指南”读本——《北平旅行指南》。
费心竭力来“打造”
上一本还说“北京”呢,咋个这一本来“北平”了?
这是历史的变迁。1928年,国民政府宣布南迁,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北平旅行指南》即在1936年由北平经济新闻社出版发行。
当然首先要说说这本书的主编马芷庠。且看马先生的“夫子自道”:“余客旧都甚久,不啻第二故乡。滥竽新闻事业,亦二十载。沧桑屡变,万感交集,既逢空前国难,又感鬓发已摧,老大徒伤无补时际……”他这段话,写于1935年夏,华北正面临着被日寇吞食的危急关头,所以心境是悲郁的。编一部有关旧都的综合性读本,也寄寓了他对这座古城恋恋不舍的深情。他采取的行动是,“每晨往各古书铺购求考证各书,午后则赴图书馆搜集此项载籍。或就地披阅,或携回娴读,广采博讯,以广见闻。”还有,“旧友许凤轩、白陈群、邢景屏均久居旧都,于平市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知之尤详”,他几位“述说此地掌故,详明透辟,多为外间所罕闻者”,马氏就无论如何拉他们加入编写工作。
再有,当时的北平文化界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张恨水,他凭着《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特别是《啼笑因缘》等通俗小说,一纸风行,几成顶流。马芷庠自会看明这一点。他凭着与张恨水都在报界中混的老关系,坚持请恨水出面来担任这部书的“审定”。张基于自己对《北平旅行指南》的先期判断:“愚旅居旧都凡十五年,久苦于无此类称意之书;今君辑此,是先得我心也”,尽管他自己的著述活计本就十分繁重,还加上又频频地往上海、南京去办事的冗务,但他仍是勇毅仗义地伸出了援手!这绝不是一般人处世的“面子事”。张恨水曾记录了自己与马芷庠“审定”与“主编”之间合作编书的些许细节:“……马君虚怀若谷,不自以为足,每一章成,必挟稿以相商。南北城相隔十余里,烈日如炉,马君挥汗奔走无难色,由其初以及书之脱稿,始终无间。即此一端,则马君对于此书之忠实尽力,大可知矣。”他这里有“南北城相隔十余里”一语,我们不妨“骑着马找马”,就用手边《北平旅行指南》这册书,来核查他俩“南北城相隔”的实际情况。
马芷庠这本书,是他担任社长的“经济新闻社”所编辑出版的,书内“卷五 文化艺术之部”第十类“通信社”中,载明:马老板这家通讯社,创办于“民国十三年六月”,社址在“延寿寺街茶儿胡同”。找份民国年间的老北京地图,琉璃厂东街,“厂东门”稍北,“延寿寺街”的东侧,“茶儿胡同”在焉。
再来看张恨水。他为这部书撰《序》,落款记“序于北华美术学校内之废庐”。我们乐于再“骑”一回“马”:还是这本书“卷五 文化艺术之部”第四类“专门学校”中,有“北华美术专门学校”“校长张恨水”“创办年月民国二十年”“校址东四十一条”的记录。
哈!从东琉璃厂到东四十一条,今天量一下距离回告是7.9公里——说“相隔十余里”还是“搂”着不少呢!
主编马芷庠还做了其他一些功夫:比如他发动了广泛的社会力量,对书上刊载的许多实用性信息——像大量店铺和单位的地址啦、电话号码啦,不厌其烦地逐个核对免出讹误;书型付印之前又请了业内熟手何仲贤、武裕鑫、杨洁忱三位先生再作校核……
九十年前的一本书,质量足堪称赞,所以一上市几个月万册销空,两年多来修订四版四印。面对如此佳绩,马芷庠还是自承“挂一漏万,鲁鱼亥豕,遗误滋多”,体现了一代文士严谨自求、学无止境的责任感。
过去我们中国人建房就是“建”房,筑园就是“筑”园,编书就是“编”书……直接道出您干的是什么而已;近些年时兴“打造”一词了,本不是多大点的一个事,动辄以“打造”名之,喜欢“大张旗鼓,只求虚张声势”,好像兴师动众、斟斟酌酌才成之的劲头。这里借用了时髦的“打造”一词,读者诸君莫笑,且望张恨水、马芷庠先生们勿却也。
看看书里的广告
这本书在“实用”上的功能,我们上一节中要检索马芷庠主编与张恨水审定的居址等事项,已经小试牛刀了。全书分“卷一 古迹名胜之部”“卷二 食住游览之部”“卷三 旅行交通之部”“卷四 工商物产之部”“卷五 文化艺术之部”“卷六 政军机关之部”“卷七 公共团体之部”“卷八 社会公益之部”这样八部分,当然读者朋友会各有关注点,我们这里暂放下不作进一步介绍,来一回“剑走偏锋”——这回先说说书里的广告吧。
图书出版物内刊登广告,确实是个很复杂的操作,今日的出版者大多不再费此麻烦了,但民国年间的出版物竞相刊广告,法无禁止,也是一种商业逐利行为吧。《北平旅行指南》1937年四版四印,全书上下册共410页,数一下刊登广告计45例,分类说图书方面广告11例,医药10例,书画美术9例,报纸5例,纸张4例,照相2例,建材、百货、银行、电台广播各1例。
图书广告?有的看。
●好小说特别大减价
上海名小说家包天笑张丹斧张秋虫陈冷血等所著小说及李涵秋毕倚虹各种遗著在北平销售有年……按照原价改售一扣至四扣为从来未有之机会存书无多售罄即行停止……
售书处设在马芷庠“茶儿胡同经济新闻社”和他一位朋友“宣外大街实报馆”。
●君中活叶国文
本社所创造之“活叶国文”,纯用中国纸料,延聘专家,加以精校,加以详注……发行以来,为时仅及六载,而销售逾数万万纸,受读者之欢迎,可谓盛哉……旧日总集,过于繁重;现今教科,过于板滞。究不如活页国文,选择随意,购买最轻……每页大洋七厘,购买逾千张者九折,逾万张者八折……
这是“西单北大街”“北平君中书社”的强力自荐。
报纸广告是这5家:
社址位于“宣外魏染胡同35号”的《京报》,“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的《真报》,“宣武门外大街路东”的《新北平报》,“宣外椿树上三条28号”的《立言报》,“宣内未英胡同甲9号”的《民声报》。
●请看最有特色的《京报》(日出大报两张 小京报一张)消息确实 评论公正各家小说 各种文艺文雅精彩 趣味隽永新闻快速 纪载详明
读者现在去虎坊桥那著名的“船楼”西侧的魏染胡同,“京报馆”成为一个“打卡地”吸引着众多游人。
●《立言报》
内容丰富 材料充实
印刷精良 销数极多
有打醋诗、漫谈、电台、评书等
为北平市小报中之明星
欢迎外埠分销本市订阅
《立言报》后来演变为著名的《立言画刊》,以“北京通”闻名的金受申即其骨干作者之一。
还有其他广告也值得看。社会的主体是经济,是民生,这是“里”,各类广告反映的是其“表”,是披着的衣服。有工夫看点广告也有价值,是透视社会的一扇扇窗口。
请再来看看书上的美术广告。
第一个,它用了13个页码,每页三家,共为39位书画家作了“扇面”作品的广告。这大略可说“空前”,也足以说明当时社会上喜玩扇面,追逐者不少。谨按页码顺序录下其前5页15位画家的名吧:李柳溪、龚佛平、周养庵、周怀民、孙筱华、杨景濂、魏旭东、吴子玉、蒋世贤、汪慎生、徐北汀、吴仲康;后边更多为篇幅计且略。
●张赓伯的润例
张赓伯(1902—1972),江劳常州人,年轻时在哈尔滨银行任职,东北沦陷后到上海,画花鸟画,之后以“集邮家”的名声更著。他的花鸟画,“八尺卅二元”“六尺廿四元”“四尺十六元”,“润资先惠随封加一”,是文化名家樊增祥为他代订的润例。
●徐北汀的润例
徐北汀(1908一1993),江苏吴江人,齐白石称他“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他的山水画,“八尺八十元”“六尺四十八元”“四尺二十四元”,“立索不画”,“随封加一”,是几位大老江庸、陈汉第、马叙伦、邵章为他代订的润例。
八九十年前的国画市场是什么价位,拿历史上的资料与今天的价位作一比较,书画收藏业会感兴趣,美术史研究者也可以从中觅出一些道道。
《北平旅行指南》主编、审定及其他参与者合影
《北平旅行指南》版权通告
《京报》之广告
张醉丐的打油诗
这部书的《卷二 食住游览之部》是很“接地气”的。它在介绍了“著名中西饭馆”“咖啡馆”“茶点馆”“牛乳豆精”之后,专设“平民食品”一节,采用张醉丐打油诗、吴一轲绘插图的方式,介绍了豆汁、馒首、粽子、馄饨、扒糕、炸面筋、烤白薯等十二种,增添了内容的生动活泼有趣味。
比如咏“豆汁”吧:
一锅豆汁味甜酸
咸菜盛来两大盘
此是北平新食品
请君莫作等闲看
麻花咸菜一肩挑
矮凳居然有几条
放在街头随便卖
开锅豆汁是商标
这是咏“灌肠”:
粉灌猪肠要炸焦
铲铛筷碟一肩挑
特殊风味儿童买
穿过斜阳巷几条
老饕习气总难除
食品精研乐有馀
油炸灌肠滋味美
长安街畔聚仙居
这是咏“烤白薯”:
白薯经霜用火煨
沿街叫卖小车推
儿童食品平民化
一块铜钱售几枚
热气腾腾味甜香
白薯居然烤得黄
利觅蝇头夸得计
始知小贩为穷忙
在《北平旅行指南》“卷五 文化艺术之部”第一节“书画雕刻”中“现代诗画家”一类里,介绍张醉丐是“著名小说家,工诗善书”,介绍吴一轲是“工人物,为各界推许”。有查检需求的读者,“骑马找马”常为所遇。“丐”,意思多为“乞丐”“丐求”一类,并不见好;旧时称为民办学的武训为“义丐”,诗人小说家自称“张醉丐”,满族东北小说家笔名“穆儒丐”。
他们关注过的景点
既然书名为《北平旅行指南》,当然要以“旅行”为基本,这部书上下册总计410页,其“卷一 古迹名胜之部”占了238页,顺理成章地成为主体内容。马芷庠和张恨水及其他一众文士显然琢琢磨磨、推推敲敲了许久,最后酌订了这部书介绍北京古迹名胜的叙述层次、间架结构。它设计了如下板块:北平中城、中城东、中城西,南城(东路、西路),南郊,东城,东郊,西城,西郊,北城,北郊,这样把整个城市的旅行“切”成了九个地块,粗略统计有三百多个景点,便于游人在“胸有全局”的观照下,屐履所及,以“就近”为原则选择游览。
我们且找几个段落来参看。
“南城东路”有“夕照寺”一点:
寺在左安门内板桥。地址至为幽僻。寺傍有居民三五家。每当日光西转,炊烟高升时被晚日映作丹色,缕缕不绝,与庙墙相映,至为美观……殿内有古壁画,一绘古松……为陈松手笔,一书晋沈约诗三首……为王安崑书……至为珍贵。
北京城内传有数处“金台夕照”,此亦为其一。介绍中有“夕阳衔山之时,登台一望,则翠盖十里,远山映辉”等语。今天说夕照寺已修缮毕,只是殿内的壁画与书迹已由“文物部门取走保护”,这倒是使人十分惦念的。
西郊一片中有“慈慧寺”一点:
俗称“倒影寺”,在阜成门外二里许……明万历间……重建。寺殿后壁有小孔一,可透光线,人影树影,反映壁中皆成倒形——盖光由隙透入,必折而行也。闻此倒形之异,由来已久,当时修庙即已有之。若以今日之光学摄影器等原理衡之,则已不足为奇。唯其在科学未入中国之先,即有此异,可惜我国无人研究,阐而明之,以致摄影诸器之成功,乃为外人发明,殊为可憾!
“明万历”,乃公元16世纪后半,摄影术发明在19世纪中叶,确乎“可憾”的是“倒影庙”相关人等未抓住这一异像奇观再作追索,失去人类重大发明的一个机遇。慈慧寺旧址在阜成门下关西,曾立有“颁大藏经碑”,其拓片犹可检,可惜由于城市扩建的关系,到原址寻庙已不得见了。
“北郊”一片中有“黄寺”一点:
距安定门德胜门,各约六七里,有东黄寺、西黄寺之分。东黄寺名“普净禅林”,建于顺治八年……西黄寺名“达赖庙”,建于雍正元年……殿宇重叠,瓦皆黄色,因有“黄寺”之名……寺旧有高楼,仿乌斯藏式,云窗雾阁,屈曲相通……奢侈华贵,为诸寺之冠……黄寺之东为蒙古外馆,屋外鳞次,市廛栉比,为蒙汉商贾交易之所……
在北京新的旅游热潮中,到黄寺来参观者越来越多,绕看庄严圣洁的“清净化城塔”,读寺院中一块块的文字解说,不少人会问:那个“东黄寺”呢?
——东边,北京中轴线钟鼓楼后的北延线上,一个叫“外馆斜街”的胡同口一带,“东黄寺”之所在。它和“西黄寺”一起,是镶在京城北城墙之外的两方玉璧,两顶璀璨多彩的王冠。只无奈,清末1900年的“庚子国变”中,后来颠簸流离的动乱中,“东黄寺”消失了。在历史上的“西黄寺”与“东黄寺”区域,因为水流河道的走向而形成的“外馆斜街”,曾是当年清廷理藩院与北疆外民族与国家商贸往来重要的集散地,往日繁华豪奢、红尘万丈挥手而去不留一缕,连同“东黄寺”这个几近被遗忘的古迹名儿。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杨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