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边界,探索做一个文化试验场_实体_图书_闭店

杨伟。(受访者供图)

今年8月,有着26年历史的重庆精典书店选择一元易主;9月,“网红书店”钟书阁重庆店闭店歇业;10月,西安茑屋书店结束营业……近几月里,全国各地一些具有标识度的实体书店相继遭遇命运浮沉,牵动着广大爱书人的心。一时之间,有关实体书店行业深陷困境、实体书店已经不行了的声音四起。

不过,这些现象在业内人士看来属于正常的业务调整,无需过分解读。“当然,这些调整释放的信号也值得行业内部思考,困境之下实体书店该如何重塑价值?我想,突破图书的边界去探索重构模式很重要。”近日,图书行业咨询研究领域头部机构——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杨伟来渝分享“图书零售变局中实体店的机遇与挑战”,她也就此接受了记者专访。

闭店原因多属经营策略调整

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今年1月,北京开卷发布《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实体书店渠道负增长,同比下降18.24%;根据对2023全年的市场推算,数据显示,实体书店的零售市场份额已经下降至11.93%,仅占1成多;今年10月11日,北京开卷发布《2024年前三季度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实体店渠道同比下降6.26%。

但在行业内部看来,实体书店“闭店潮”并不存在,更多是出于经营策略的调整,比如合约到期、商圈整体消费环境改变等等。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有1573家书店关门,同年新开书店却有4061家,新开数是闭店数的2.6倍。记者也注意到,就在关闭重庆店的同月,9月30日,钟书阁全国第49店、天津首店正式营业。无独有偶,在西安茑屋书店歇业前,9月28日,“TSUTAYA BOOKSTORE茑屋”在无锡开出了江苏首店。“某种意义上说,图书市场里书店的开店闭店就像自然界的花落花开,而不是一些自媒体渲染的书店不行了,我们行业内部对闭店这事抱着平常心看待,毕竟,书店也是一门生意,就一定会有经营策略调整。”杨伟说。

消费者需求带来三个挑战

经营策略调整带来实体书店的变动,与图书零售行业市场的客观实际情况密切关联。在一些业界专家看来,实体书店的困局更多源于三个方面的挑战。

展开全文

首先是消费者的需求。实体书店所在的图书行业本身提供的是阅读服务,是一种内容型的或者叫深度阅读型的产品,倒退二三十年,书店在知识和信息传播领域的整体服务保有量很高,可替代形态较少。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算法推送精准到人,公众的数字化阅读比例持续提升,纸质图书的接触率停滞不前,数字化在分流大家时间和精力的同时,阅读需求并没有一个大的增长空间。

图书销售渠道差异也在加大。与平台电商相比,实体书店在购书便捷度和折扣方面劣势明显。再来看看书店自身的原因:实体店有自身运营成本,不可能与线上比价占优势。所以,实体店体系内部也在做各种尝试。近七八年来,实体书店不断探索复合业态,比如咖啡、文创等。

突破图书边界探索重构模式

挑战面前,实体书店该怎么办?

杨伟表示,如果从纯商业的角度评估,实体书店在市场竞争愈发强烈且市场趋于饱和状态下,差异化路线可能会成为一种竞争的策略。“现实中,像易主前的重庆精典书店这种在选品方面个性突出的书店,可能遭遇阶段性困难,但更长远来看,更难的或许是综合大卖场类的书店,因为有个性的小型书店比综合型大卖场书店更能建立起读者认知,它们更专业,更有格调,更可能聚集相对忠实的粉丝。”

杨伟认为,要实现突破,书店就应该探索“图书+”的模式重构,“图书加什么?现在最常见的有咖啡、餐饮和文创,也有书店开始做自习室的,做潮流服装的,做非遗体验中心,甚至还有晚间开辟空间做脱口秀的、爵士酒吧的,总之就像一个文化试验场,皆可探索。”

那么,落地到重庆,以精典书店为代表的实体书店的探索怎样了?

在主理人李晖看来,新精典书店正在朝着文化试验场的方向转变,书店的“文化分享公共空间”属性愈发明显。记者注意到,近3个月里,精典书店分别举办了为戏剧社招募素人演员、邀请探险家分享南极的亲身故事、话剧《平如美棠》戏剧创作分享会、重庆首届户外运动青年论坛、新财商教育分享会等多元化活动,打破了原有的以文学分享为活动主体的模式。“强化书店的社交功能,从卖书转向售卖一种生活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进书店,或许是实体书店的出路。”正如记者周末在精典书店看到的,书店里出现的年轻人更多了,“通过跟有文化也有趣的年轻社群合作,一个年轻态的青年社区在成长。”李晖说。

杨伟也看到了精典书店的改变,“书店首先要活下去,然后才可能说去坚守理想。文字不会消失,阅读也不会消失,书店也不会消失。但在挑战重重的当下,书店行业注定要经历一个阶段,在摸索中前进,在新的环境中去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重塑这个行业的角色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