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钢笔面临历史档案危机 多方协作开启民族工业遗产抢救之路_保护_普陀区_金笔厂
2024年2月,一份人民监督员的材料引起了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的关注,内容提到:“英雄金笔厂拥有国内民族工业最完整的钢笔制造图纸资料库,然而因经营状况和场地搬迁等问题,厂内大量钢笔制造技术资料及重要文史档案的妥善保存面临困境。”这座百年民族企业的档案,记录了无数历史瞬间和中国钢笔制造的辉煌历程,如不及时保护,可能会永远消失。
▲(图片来源: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发现危机:珍贵档案面临损毁风险
普陀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的检察官们展开了调查,走访了位于绥德路工业园的英雄金笔厂新址。这间工厂曾因城市更新和经营调整,于2018年从旧址搬迁而来,然而,由于新场地的仓储条件有限,大量档案被仓促地堆放在租赁的仓库里。现场所见,保管档案的柜子老化严重,许多图纸、手稿和影音资料因年久失修,已出现霉变、变色和破损。
这些档案不仅包含了英雄金笔厂自主研制中国钢笔的设计图纸,还记录了1958年首支国产钢笔诞生等历史性事件,这些珍贵资料,如今却面临着永久性损毁的风险。
▲今年3月,上海市普陀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走访英雄金笔厂,了解钢笔生产工艺和档案保护情况。(图片来源: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英雄金笔厂作为“上海品牌”和“中华老字号”,不仅承载了民族工业的技术成就,还象征着中国轻工业的历史与创新精神。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国家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不仅包括厂房、车间等物质遗存,还应涵盖生产工艺、企业文化、档案资料等非物质遗存。英雄金笔厂的设计图纸、技术手稿等资料显然应属于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
在调查报告中,普陀区检察院的检察官指出,这些档案绝非普通的纸张,它们凝聚着时代的工匠精神,承载了民族工业的文化内涵,理应纳入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中。然而,由于厂方对档案保护的专业资源不足,加之场地和经费的限制,档案的保护工作尚未系统开展。
寻求破局:各界联手探讨保护之道
为探讨有效的保护路径,普陀区检察院组织了专家论证会,召集了档案管理、工业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商讨如何拯救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英雄金笔厂的档案记录了民族工业的技术传承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且这一保护项目在国内尚无先例,具有探索公益诉讼新路径的意义。
随后,普陀区检察院与英雄金笔厂多次沟通,厂方逐渐意识到,档案不仅需要保存,还需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以便未来为企业的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提供支持。然而,因档案数量庞大、底数不清、未明确分类,厂方表示难以独立完成,需要更专业的保护力量和专门的资金投入。
▲(图片来源: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2024年4月,普陀区检察院召集普陀区国资委、区档案局及英雄集团的代表,召开了档案保护公开听证会。会上,各方明确了保护责任和监管职责,厂方代表也表态,愿意配合推进档案的长久保护和有效利用。听证员们一致认为,此案涉及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须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并达成一致意见,综合运用数字化处理、音视频电子化及数据备份等手段,开展档案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在听证会的基础上,普陀区检察院制发了《检察建议书》,建议各方在法定期限内分工合作,做好档案的全面梳理、分类管理与价值评估,推动珍贵技术资料及文史档案的保护和利用。与此同时,普陀区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档案保护工作小组,指导英雄金笔厂将大量纸质档案迁移至专门的存储地,以确保档案在更好的环境中保存。英雄集团也积极配合,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档案的电子化和数字化处理。
数字赋能:电子化让历史档案“重获新生”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英雄金笔厂已完成3600余卷档案资料的底数统计,共计62万余张档案影像,其中筛选出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图纸、照片2185张,以及35套录音录像资料,现已完成电子化处理。此举不仅保护了这些珍贵资料,还借助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进一步发掘了英雄金笔厂在中国工业史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这些抢救性保护成果已在博物馆中展示,成为上海民族工业历史的一张亮丽名片。普陀区检察院的此番行动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国内工业遗产保护探索了新路径,既展现了上海市在文史保护方面的责任担当,也提醒人们,这些沉睡的档案并非只属于过去,它们是民族工业精神的象征,昭示着工业文明的无穷价值。
(刘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