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专题聚焦浙闽两省地质灾害成功避险经验_防治_极端_暴雨

11月4日

《中国自然资源报》整版刊发

《应对新变化 开出管用方

——浙闽两省地质灾害成功避险经验启示录》

聚焦浙闽两省地质灾害成功避险经验

全文如下

↓↓↓

阅读提示:

一条不断增长的成功避险数字线,勾勒出我国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

今年6月以来,我国华南、江南等地连续遭遇多轮暴雨过程,导致丘陵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灾多发。数据显示,浙闽两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多措并举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牢牢守住在册地灾隐患点,截至目前,浙江省成功避险30起136人,福建省成功避险66起421人。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新常态,及时调整完善工作机制,精细调查划分风险点位,严格落实点面双控,提前扩面排查、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成功防控的经验启示录,这样写就。

1

气候在变 须主动适应

“往常,我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防范的是台汛期,但随着气候变化,现在梅汛期的防范压力也陡然增大,尤其是短临的极端强降雨。”浙江省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矿产处处长吴明通介绍,今年6月,温州出现了3轮强降雨过程,全市385个站点累计降雨量超过300毫米,导致地灾高发,是去年同期的4.7倍。

展开全文

一出场就来势汹汹,今年的梅雨被网友称为“暴力梅”——区域性暴雨过程频繁、雨量大、持续时间长、落区高度集中,致灾性强。

“自6月9日入梅以来,连续10天有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366毫米,暴雨持续时间之长、降雨量之大均超历史极值。”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矿产管理处处长李波介绍,这轮强降雨共造成85起灾险情,主要集中在雨量最大的庆元县。

在福建,与梅汛期几乎同时段的“龙舟水”也令人头痛。6月16日,福建省龙岩市突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其中武平县24小时降雨量达372.4毫米。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处处长方燕娜表示,最近几年龙岩市出现多次极端强降雨,并集中在西部的武平、上杭等县,诱发地灾,“这些醒目的数字提醒我们,降雨落区和地灾成灾特征已经发生变化。”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指出,伴随气温升高,大气中持水量增加,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也有所增强。全国年累计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数每10年增加4.1%。未来我国极端降水变率或进一步增大,影响可能加剧。

气候变化的规律显示,当不断超出历史极值的强降水事件越来越常态化,地灾防治也要按新的规律行事,建立起与之匹配的应对体系与方法。

“应对频发的极端强降水事件,是今后地灾防治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加强应对。”方燕娜介绍,福建省政府要求必须本着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当前地灾防治的严峻形势,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在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吴玮看来,从事地灾防治工作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发现的问题解决以后,下一步又会出现新的未知风险,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制度。”近年来,浙江通过开展梅汛期地灾防治工作复盘,总结应对极端天气的经验,查找短板,实现“打一仗进一步”的目标。

只有在大雨落下来之前做足充分准备,才能赢得先机。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应对极端天气,各地突出一个“早”字。温州局建立起覆盖全域的市、县、乡(镇)、村“四位一体”地灾风险隐患排查机制,排查结果逐级确认。丽水局在今年年初就联合“驻县进乡”地质队员,严密组织汛前地灾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准确反应、迅速转移。

2

灾害来临 做到应转尽转

“6月16日,随着雨势增大,温州局于17点对平阳县发出橙色预警,鳌江镇扩面排查所有高陡边坡。当时发现荆溪村某处山坡滑了一小块,就立刻组织转移群众,封锁现场。17日凌晨4点,滑坡发生,大约1500立方米,算是规模比较大的。所幸提前转移,成功避免13人因灾伤亡。”吴明通介绍。该案例也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成功避险典型案例。

记者在平阳县鳌江镇荆溪村滑坡现场看到,黄色的泥土夹杂着大大小小石头从山上倾泻而下,存放工具的铁皮棚被推出去好几米远,滑下来的树木七倒八歪,已经枯死。

浙江省地质院地灾防治所预报预警室副主任周诗凯介绍,温州、丽水等浙江南部丘陵山区地带,广泛分布花岗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等,岩体较破碎、风化程度高,地灾点多面广,基本随着激发雨量的发生而瞬时发生,发灾速度快。

针对上述灾情特点,暴雨前迅速果断转移危险区域群众,是最直接、最有效降低地灾威胁的方法。

今年梅汛期,丽水市除了对55个隐患点、2084处风险防范区进行全面排查外,根据地灾气象风险预警等级,还将排查范围扩大到易发区内临山临水、农村切坡建房等点位,共扩面排查点位1725个,转移2635人。

“梅汛期成功避险的11起案例中,有6起为扩面排查发现,避免32人因灾伤亡。”李波介绍,在总结此前应对极端强降雨地灾防治工作的基础上,丽水提炼出“提前、提级、扩面、延后、复盘、闭环”的12字防灾机制。

吴玮说:“通过探索‘提级、扩面’等方法,能科学增强地灾防治的覆盖面,应转尽转,最大限度守护百姓生命安全。”

南平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江建华介绍,6月13日起,随着降雨强度明显加强,灾害风险转高,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按照最高级别组织人员转移。

“在转移在册地灾隐患点、高陡边坡受威胁群众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研判,将转移范围扩大至群发性地灾高风险区、泥石流沟、屋后毛竹林高边坡、有隐患迹象的边坡、偏远山村零星村落等地灾高风险区域。”江建华介绍,各县(市)根据区域特点,提出扩大转移方案,其中浦城县提出“浦十九条”,组织十九类危险区域人员进行转移,确保应转尽转。

由于提前转移、扩大范围转移、强化巡查排查、延后人员回流,南平市成功避险7起,无人员伤亡。其中,松溪县和浦城县两起成功避险案例还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典型。

此外,南平局还组织人员提前对转移路线安全性进行研判,及时调整存在隐患风险的转移路线,确保转移人员安全到达安置点。

3

双控机制 作用日益凸显

“6·16”龙岩市群发地灾灾后复盘报告显示,上杭县、武平县涉及灾险情的1019处民房中,815处房屋位于已经调查掌控的风险区内,占比近80%。

“这一成果得益于福建省开展的地灾隐患风险精细化管理机制。”方燕娜介绍,福建探索将切坡建房已经形成的高陡边坡纳入省地灾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与8890个地灾隐患点同级管理,目前全省调查评价出高陡边坡3万余处。

方燕娜打了个比喻:“在册隐患点就像是已经收进医院的病人,治理好了就可以出院。但是还有大量的病患,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哪,得的什么病,风险防控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把这些隐患找到。”随着近年来对地灾“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的深入探索,大家越来越意识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将上述几种类型的隐患和风险形成清单图斑,下发给各个县,指导地方防灾。”方燕娜表示,针对不同的隐患风险叠加气象风险预警,形成综合风险分级预警,从而实现对不同风险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的地灾防治重点已经由隐患点逐渐过渡到风险防范区的管控。”吴玮介绍,2017年浙江开展了地灾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通过搬迁、治理,消除了大部分隐患点,目前在册地灾隐患点仅有389处。

作为全国首个地灾“隐患点﹢风险防范区”双控管理试点省份,浙江的风险防范区管控建立在高精度的调查评价基础之上。

“我们采取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地灾调查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尺度的调查精度。”吴玮介绍,对一般调查区的工作精度为1∶1万比例尺,重点调查区的工作精度为1∶2000比例尺,重要地灾隐患点、重要斜坡和小流域沟谷等重要地段,工作精度则更高,大概在1∶1000~1∶500。

通过持续开展高精度地灾风险调查评价工作,浙江累计实施乡镇级地灾风险调查评价510个,基本实现高易发乡镇(街道)全覆盖,调查评价出地灾风险防范区16848处。

4

三道预警 筑牢安全防线

精细划定风险区的目的就是为了精确预警。对于地灾的精确预警,浙江也持续发力。

吴玮介绍,基于前期高精度的地灾风险调查评价成果,浙江开展全域地灾风险预警,按照省级预警到县、市级预警到乡、县级预警到村(点)的一体化工作体系。针对不同情况,发布全域24小时区域预报、3小时短临预警、点对点实时预警,建立起了“区域预报﹢短临预警﹢现场报警”三道防线。通过精准预警,及时“叫醒叫应”地灾防治工作全链条人员,实现从预警到响应的闭环管理,达到全域风险管控。

“针对全省现状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发布的实时预警,是根据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实况降雨数据,结合每个隐患点、风险防范区地质环境条件设定降雨阈值,超过设定阈值,系统就自动发出预警。”周诗凯介绍,除了覆盖全域的点对点实时预警,他们还对重要地灾隐患点、风险防范区和易发区内人口集聚村庄安装专业设备,开展全天候监测预警。

“我们优化了暴雨型点状滑坡泥石流预报预警模型,新增了1小时、3小时村庄实时预警和3小时村庄未来预报,同时还探索设置了梅汛期、台风、短临极端天气3种模型预警阈值,不断细化预警颗粒度。”吴明通介绍,这两年温州持续探索提升监测预警的精准性,搭建了以行政村为预警单元的地灾预警系统,实现市级预警直接到村。

另外,温州在地灾预警系统中接入水利部门的山洪预警,将山洪高风险叠加地灾高风险的村庄纳入预警系统进行特别提醒,实现联动预警。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在“台风码”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地灾预警码”,进一步拓宽地灾风险预警提示受众面。吴明通介绍,打开支付宝App就能查询自己所在位置的地灾风险预警信息,包括相应的预警等级含义和应急措施,及时提醒出行游客规避风险。

为解决基层防灾技术能力薄弱、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浙江厅强化厅地灾技术指导中心、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和省应急救援总队的协调联动,构建“驻县进乡﹢应急救援﹢群测群防﹢应急测绘”四支队伍协同防灾机制,利用“地灾智治”数字化平台进行统一调度,实现防灾专业技术力量快速直达基层。

2024年梅汛期,浙江省发生突发性地灾340起,灾害数量是2023年梅汛期的29倍,比过去5年梅汛期平均值增加154%。严峻的防灾形势之下,浙江实现全省人员零伤亡。

记者手记

“打一仗进一步”

在采访中,浙江省地灾防治负责同志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地灾防治的目标就是要“打一仗进一步”。

实践中,不论是一场台风,还是一场暴雨,对地灾防治工作者来说,都是硬仗。为做到“打一仗进一步”,浙江要求在每一场强降雨、每一个梅汛期结束后进行复盘,包括降雨情况、地灾发生情况、主要做法、典型案例分析、防御的薄弱环节以及下一步举措等,为后续的地灾防治积累经验。

近年来,气候变化这个词,已经从专家学者的书面报告,走进了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在生活中越来越频繁地经历各种极端天气。极端天气,尤其是极端强降雨,其时间长、落区集中、雨量强等特点,给地灾防治带来严峻考验。

一次次成功避险的案例表明,只有抱着“打一仗进一步”的态度,在极端天气前做好充分准备,严格把控地灾防治的每个环节,结束后及时复盘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才能更好地应对下一次极端天气,在地灾防治工作中打硬仗、打胜仗。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福建自然资源”投稿邮箱:fjzrxmt@163.com

赞一下你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