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北京]耶律楚材的北京印迹_金朝_万松_老人
“器量称勋名,中贵亦知公长者;文章兼干济,高丽那见此神人。”
这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祠前楹联,清初进士刘芳躅题,收入清李廷鉽的《楹联补话》。上联赞人品气度,帝王的近臣亦知耶律楚材是长者;下联赞学行兼能,当时高丽、南宋和西域的使节称其“殆神人也”。
耶律楚材祠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现存殿房重修于清光绪时,院中有一翁仲(石人),或为旧物。祠后耶律楚材夫妻合葬墓已空。
在诗文中,耶律楚材自称是闾山(古称医巫闾山,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或吾山(今山东东阿县附近的鱼山)人,其实他是不折不扣的北京人。称闾山,因先祖耶律倍(耶律阿保机的长子)受封于东丹国国王,隐居闾山中;称吾山,因父亲耶律履的食邑在那里。这样写,以示不忘本。
王国维说:“公家(指耶律楚材)自文献(耶律履)后久居燕京。”“公生长燕京,似无隐闾山之事。”“诗中用吾山与闾山同意,意指西山。”
耶律楚材的家族墓地在北京西山。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昆明湖东岸发现了耶律铸的夫妻合葬墓,耶律铸是耶律楚材的次子,逝后被封赠为王,成就不亚于其父。
耶律楚材较少提到北京,但1244年,54岁的耶律楚材去世于草原,遗嘱要落叶归根,18年后才得实现,可见北京在他心中的位置。本文主要依据学者刘晓所著《耶律楚材评传》写成。耶律楚材是一位“大有造于中国”的伟人,亦是北京城的骄傲。
耶律楚材书《送刘满诗》卷
科举走了“绿色通道”
1190年,耶律楚材(字晋卿)生于北京,父耶律履时年60岁,位居宰相。
从名字看,“楚材晋用”(比喻人才流失,被外国重用)似预言了耶律楚材的一生——他是契丹人,生在金朝,臣于蒙古。学者刘晓认为,这可能是耶律楚材自改的,以突出神秘感。他的大哥名辨才,二哥名善才,他的本名应是楚才。好友元好问在文中便一直写成“楚才”。
耶律楚材出生时,金朝尚在“世章之治”的巅峰中,哪能想到不久后被蒙元灭国?世变中,只有耶律楚材当了贰臣,两个哥哥都做了金朝忠臣。
耶律楚材3岁时,父亲耶律履病死,全靠母亲杨氏养育。杨氏是金朝名士杨昙之女,曾“教授禁中”,即给皇帝后宫讲课,据说杨氏身高六尺三寸,超1.9米,故耶律楚材成年后亦身材魁伟。在母亲教导下,耶律楚材“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
依据金朝法令,宰相之子可直接任官,无需科举,但耶律楚材偏要去考,竟“中甲科”。
耶律楚材的学习成绩真这么牛?据学者刘晓钩沉,可能又是乌龙。金朝科举以辞赋和经义较普遍,“四试皆中选,则官之”,每次录取五六百人,而耶律楚材考中时,“同试者”只有17人。
耶律楚材甚至都不是策论进士,那是给女真贵族考生开的“绿色通道”——“皇家两从以上亲,及宰相子,可直赴御试”,初期只考策问(类似论文答辩),后又加试骑射,当时只有17岁的耶律楚材很难过关。
耶律楚材考的是从宰执子弟中选拔尚书省掾(助理)的考试,容易多了。
耶律楚材
沉寂三年终奋飞
科举成功后,耶律楚材被任官,两考(一任期称一考,金朝是30个月)后出任开州(即檀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市)同知(知府的副官),又一考,1214年回北京,任燕京行省员外郎,正六品。
此时金朝已迁都至汴梁,蒙古铁骑围金中都(即北京)长达一年,城内“绝粒六十日”,耶律楚材“执菜根蘸油盐,饭脱粟”,“守职如恒,人无知者”。城破后,耶律楚材拜在万松老人门下,成了居士。
万松老人俗名蔡行秀,元初曹洞宗禅师,15岁出家,后在潭柘寺等寺修行,28岁被金章宗征召入宫。金章宗派使者赐钱两百万,使者让他跪听,万松老人坚持站着听完诏旨,“自是两河三晋之人,皆饮师名”。今砖塔胡同中的元塔,即万松老人圆寂后,“门人分塔供养”中的一座。
耶律楚材刻苦学佛,竟“杜绝人迹,屏斥家务,虽祁寒大暑,无日不参,焚膏继晷、废寝忘餐者几三年”,万松老人赞:“大会其心,精究入神,尽弃宿学,冒寒暑,无昼夜者三年,尽得其道。”
学佛让耶律楚材找到了人生方向。一方面,耻与理学同道,认为它“助长揠苗于世典,饰游辞称语录,敩(通学)禅惠如敬诚”,只能“凭虚气,任私情”,成事不足;另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一夫一妇不被尧舜之泽者,君子耻诸”,渴望在乱世中拯黎民于水火。
1218年,蒙古“访辽宗室近族”,耶律楚材离开北京,经3个多月艰苦跋涉,到达成吉思汗营地,这一去就是近10年,他用诗句表达内心激动:“千山风烈来从虎,万里云垂看举鹏。”
耶律楚材像
主要工作竟是算命
耶律楚材参与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并见证了花剌子模国的灭亡。在该国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遇长春真人丘处机,成吉思汗的亲信刘仲禄推荐了他,称他擅长生术,已活了300多岁。
耶律楚材与丘处机一度关系密切,常在一起游玩、联句和诗。学者刘晓认为,丘处机给成吉思汗讲道时,可能是耶律楚材现场当翻译,一些私密内容也被他记录下来,但二人关系很快破裂。耶律楚材给丘处机定了“十大罪状”,包括:成吉思汗问丘处机年龄,后者含糊其词;对一些文化常识理解错误;喜谈神鬼玄虚之事……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丘处机只顾推行全真教势力,甚至侵夺佛寺作道观。
在成吉思汗帐下,耶律楚材不快乐,表面上受重用,可主要工作竟是算命。
耶律楚材通《易》,源于家学,他父亲耶律履便“尤邃于《易》《太玄》”“有文数百篇,论者独推其《揲蓍说》,盖不阶师授而独得之者”。
第一次西征时,盛夏“雨雪三尺”,成吉思汗疑虑,耶律楚材说:“玄冥之气见于盛夏,克敌之征也。”后又遇大雷,成吉思汗问意味着什么,耶律楚材说,意味敌人国王将死于野。后有彗星出现在西方,耶律楚材说是金朝将换主,金宣宗第二年果然死了。
因特别灵验,“帝(成吉思汗)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成吉思汗去世前,叮嘱窝阔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在成吉思汗时期,耶律楚材始终只是“自天明下诏,知我素通蓍(算命用的草)”。
耶律楚材算宰相吗?
1227年,耶律楚材终于回到北京,“去国十年久,还乡两鬓皤”。
1229年秋,耶律楚材又离开北京,去草原参加忽里勒台大会。据学者刘晓钩沉,窝阔台有成吉思汗传位的遗命,但拖雷作为幼子,手握大部分遗产和军队,迟迟不办登基大典。眼看近吉日,众人仍犹豫,耶律楚材劝拖雷:“若不早定,恐生他变。”拖雷问,重选日子如何?耶律楚材吓唬:“过此日皆不吉。”拖雷害怕了,力促窝阔台上位。
据《元史》,在大典上,耶律楚材坚持:“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逼亲王们行大礼。窝阔台抚其背说:“真社稷臣也。”
在窝阔台支持下,耶律楚材建十路课税所,恢复了中原的经济秩序,增加了朝廷收入,窝阔台说:“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令“即日拜中书令,事无巨细,皆先白之”。
唐制,中书令等于宰相,耶律楚材算宰相吗?争议颇大。
据《元史》:“中书令一员,银印。典领百官,会决庶务。”元世祖时多由太子兼任,耶律楚材显然不行。韩儒林先生说:“耶律楚材深知汉地封建制度,又出身契丹贵族,故令他为首领,组织一群善于搜刮的官僚,进行征收黄河以北的课税而已。”
刘晓认为,蒙元初期管理粗放,1231年,窝阔台设中书省,只是大汗的秘书班子,成员皆必阇赤(掌管文书的官员),“凡百执事,惟上所命”。耶律楚材主管汉字文书和汉地税收,无实际官衔,但“凡建官立法、任贤使能,与夫分郡邑、定课赋、通漕运、足国用,多出楚材”。耶律楚材成了“不是宰相的宰相”。
说真话被两次罢官
不仅耶律楚材认为中书令是宰相,他的同事、学生和子女,都称他为相。然而,耶律楚材无决策权。窝阔台看重他的理财能力,随着阿散阿迷失、奥都剌合蛮等善理财的色目人上位,耶律楚材渐边缘化。
这些色目官员“狡心最可畏,且多技巧,多会诸国言语,直是了得”,他们用斡脱(高利贷)、扑买(包税制)等办法,掠夺民间。
耶律楚材定税,“先定其额为50万两,取河南后,岁有增羡,课银增至110万两”。1239年,奥都剌合蛮试行扑买,税收立增至220万两。耶律楚材力争至“声色俱厉”,窝阔台斥:“尔欲搏斗耶?”
1240年,耶律楚材失去窝阔台的信任,不再任中书令,接替者是杨惟中。杨惟中是窝阔台收养的孤儿,通多种语言,曾在蒙元宫廷中任译史,深得信赖。因两道士打架,一人诬告对方,杨惟中将其虐杀,耶律楚材拘捕了杨惟中,虽很快释放,却因此结怨。
两年后,窝阔台暴毙,皇后乃马真氏专权三年,耶律楚材擅算命,一度被重用。乃马真氏给耶律楚材的儿子耶律铸赐婚,生小孩后又赐名,“并赐洗儿酒果、褓负之物甚厚”。
乃马真氏“以御宝空纸付奥都剌合蛮,令从意书填”,耶律楚材上奏说:“天下,先帝之天下,典章号令自先帝出。必欲如此,臣不敢奉诏。”乃马真氏下令,只要奥都剌合蛮奏准,不书填则“断其手”。耶律楚材抗争道:“老臣事太祖太宗三十余年,固不负于国家,皇后亦不能以无罪杀臣。”
耶律楚材再遭罢免。其实,就算当中书令,他的建议“见于设施者十不能二三”。
夫妻合葬万寿山下
1244年,耶律楚材病逝于和林,“蒙古诸人哭之如丧亲戚。和林为之罢市,绝音乐者数日,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
窝阔台曾对耶律楚材说:“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为何一转头,又不信任了呢?因为这是无法突破的两难:对皇帝效忠,还是对百姓施仁?二者矛盾难以调和,决定了耶律楚材们的人生悲剧。
元代学者郝经说:“耶律楚材为相,定赋税,立造作,榷商课,分郡县,籍户口,理狱讼,别军民,设科举,推恩肆赦,方有志于天下,而一二不逞之人,设隙抵罅,相与排摈,百计攻讦,乘宫闱违豫之际,恣为矫诬,卒使楚材愤悒以死。”
1260年,耶律楚材夫妻合葬在万寿山下,明万历年间,墓穴遭破坏。据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篇》:“近日一友人治别业于京师外西山,忽发一冢,开榇得大头颅,加常人几倍,不知何人葬地……未几掘得碣石,则楚材墓也。虽稍为葺治,闻圹中他物散去多矣。”
史书称耶律楚材“身高八尺”,相当于2.4米以上,似不确。
明末,耶律楚材祠中尚有夫妻二人雕像,文学家吴宽记:“耶律丞相祠,崇祯中尚存。公及夫人二石像端坐陌头,公像须分三缭,其长过膝。”据《帝京景物略》,因祠废像存,夜晚萤火虫集于石人眼眶中,乡民惊怪,“共踣而争碎之”。
清初时,尚有断碑可读。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重修祠墓,竖新碑,后屡经修缮。如今行走于颐和园中的游人们,应会在它面前驻足片刻吧?(责任编辑:沈沣)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