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卡“一卡通”如何推动、欠薪怎么治……人社部门这样说_就业_全市_高校

11月6日,市人力社保局举行2024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人力社保工作多方面亮点。会上,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就市民关心的青年就业创业、卓越工程师引育、欠薪治理、如何推动社保卡“一卡通”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行动启动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如何推进?

市人力社保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处长李林峰:今年4月,自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截至10月底,累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32.1万人。其中,市外高校毕业生留渝来渝就业创业6.1万人。重庆打造青年西部就业创业首选之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推进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深度挖掘就业岗位,充分释放政策红利。通过大数据比对,主动查找符合享受条件的对象,推动“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直补快办”落实各项政策。同时,加大招聘对接力度。持续举办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对接服务活动,做到周周有专场、时时有岗位。年底前,再举办招聘会500场以上,其中对2025届高校毕业生开展校园招聘300场以上。优化“渝职聘”平台智能匹配功能,向每名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

问:重庆最近正在举办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在卓越工程师引育和服务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

市人力社保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易君:围绕数字技术领域的新职业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直接贯通职称认定。深化实施“双千双师”计划,依托“千名科研人员顶岗培养”“博士后国际培养交流”等专项,选派优秀工程师赴国(境)外学习深造。

整合市内高校、企业等资源,聚焦工程教育、实训实践等打造五大平台载体,强化卓越工程师集聚力。比如,在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试点设立5家市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培育核心导师团队、开发核心课程、攻关核心技术、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

探索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发布《重庆市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213项,吸引集聚各类专业人才来渝就业创业。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卓越工程师引育力度,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效能,打造具有重庆特色、全国辨识度的卓越工程师名片。

问:全市正在开展“治理欠薪冬季行动”,请介绍下专项行动的目标和工作重点是什么?

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孟义均:从2024年11月1日起至2025年春节前,针对岁末年初欠薪问题高发的情况,扎实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治理欠薪冬季行动”。我们计划利用近三个月的时间,集中攻坚,力求实现“所有查实的欠薪案件在2025年春节前全部办结。

接下来,我们将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欠薪隐患大排查,并建立详细的欠薪隐患台账。对于重大欠薪问题,我们将实施“一案一专班”,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化解。此外,我们将加强工资保证金、应急周转金等救助资金的统筹调度,帮助被拖欠工资农民工解决临时生活困难,兜牢民生底线。对于以违法行为讨薪、涉嫌寻衅滋事的行为,我们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工资被拖欠后,建议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依法维权:第一种是通过“渝薪码”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劳动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搜索“渝薪码”微信小程序登录使用,便捷反映欠薪线索,实时查询办理进度。第二种是通过举报投诉电话联系或者前往用工所在地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举报投诉。

问:《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已于今年9月正式公布。请问《条例》的出台将如何推动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

市社保卡服务中心副主任杜纳力:今年9月26日,《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川渝协同立法的又一范例,共二十三条,明确社保卡在人社服务、政务服务、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文化体验、资金发放等重点民生领域应用,为推动全市社保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一卡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今年以来,我们加速推进社保卡“一卡多用、全市通用、跨区域可用”。截至10月底,全市社保卡持卡人数达3642万人,人社领域105项服务“全业务用卡”,累计发行加载交通密钥的第三代社保卡213万张,实现全市轨道、公交“一卡通乘”,3.3万个定点医疗机构持卡就医购药,川渝两地24个景区用卡购票预约、174家图书馆持卡通借通还。实施“渝藏一卡通”惠民便民服务活动,打造全市首个社保卡“一卡通”样板社区,社银合作打造社保卡优惠消费“生态圈”,持续推进“一卡通”智慧校园、智慧工地等场景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拓深应用场景,有序拓展社保卡在人社、政务、医疗、交通、文旅等多领域应用。建立川渝“一卡通”协同工作机制,联合开展系列惠民便民服务活动,推动两地社保卡互认互通,让川渝群众享受“同城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