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也开始亏钱了(银行理财也赔钱,该怎么跑赢通胀?)
来源:雪球App,作者: 爱德华滚雪球,(https://xueqiu.com/9060451563/211931517)
翻看小红书,突然发现银行理财类产品出现了亏损.......
逃过了P2P、股市、基金,竟然没有逃过银行理财!
这段时间正好有和朋友聊过银行理财,并且自己也是多次往返银行学习并了解银行理财类产品。我发现购买银行理财的特点:
1)如果去银行柜台,理财经理特别喜欢推荐保险类产品
2)购买银行理财的以老年人和年轻女性居多。
其实,这两点都可以很好地解释。保险不是过去传统的保险公司了,现在保险公司都转型理财金融公司,涉及的金融品种相当多,保险只是一部分。保险公司也会和银行机构有承销允诺,理财经理可以根据销售额提成。
女性、中老年,都属于求稳妥的一类人,并不追求高风险。因此也是理财产品的需求大户。
对于银行理财,前几年,我们买入的产品约定一个4%的产品,等到期之后,银行按照承诺的收益会兑现给我们。
但是近两年,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2022年1月1日开始,所有银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退出江湖,不再承诺保本保息。
暗示着,未来真正有点收益的理财产品,全部转战净值类产品。
这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越来越美国化,所以,未来不管是理财,还是未来的养老都是要投长期品种。因为短期净值类产品有波动,超长期还是收益巨大。
科普一点理财小知识.......
银行理财分为R1-R5 ,5个等级
R1最稳健的,比如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性基金,就是这一类产品。
R2属于谨慎稳健性,收益比R1要高一些,但是会出现本金亏损的可能。一般投资债权类居多。
R3以上的等级,属于进取型,等级越往上,本金亏损的可能性越大,当然收益也越高。
以上级别,在手机银行理财类产品,点击产品详情,都可以看到。
开头小红书博主,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3%~8%,跨度这么大一看就是进取型R3以上级别的产品。毕竟,这年头能达到8%的理财产品,大概率要做行业基金,最近股票不好,如果正好投了医药和互联网,那么确实有出现本金亏损的可能。
但凡理财收益超过5%的,都要谨慎!
所以,以后老年人和求稳的女性,也要多学习理财知识了........
6月份以来,大量银行理财产品都出现了连续亏损,虽然亏损的幅度并不大,但是对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一直被视为稳赚不赔的理财工具,现在很多PR2级别的低风险理财都出现了亏损,让很多投资者觉得难以理解。
按照风险等级来划分,银行理财产品通常分为PR1到PR5,一共5个级别,大致对应为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成长型和进取型。对大部分普通投资者而言,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主要集中在PR1和PR2这两大类。
其中PR1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存款、国债、货币基金、央票等等,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无风险产品,所以投资收益也相对较低,年化收益率在2%左右。PR2产品主要是在PR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企业债券,所以相对PR1而言收益率略高,目前市场上主要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3%~4%,但与此同时,这也给PR2产品增加了相应的风险。
在投资市场上,收益和风险永远成正比,部分投资者因为觉得PR1产品2%的收益太低,认为PR2也是极低风险的产品,所以希望购买PR2产品获得更高的回报,结果,最近很多PR2级别的理财产品纷纷亏损,尤其是很多新投资者,刚刚买进就出现了本金亏损。
为什么PR2级别的低风险产品也会出现亏损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该类产品配置了企业债券,而企业债券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存款和国债这些无风险产品。在当前背景下,企业债券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企业面临债券违约的压力,尤其是很多地产公司的债券更是成为高风险产品。二是由于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债券市场的涨跌很大程度上和资金面的松紧程度相关,当市场上资金利率发生变化时,债券市场也会随之出现波动,那么,对于配置了企业债的理财产品而言,就会有亏损的可能性。
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过去都是将银行理财当作存款来买,尤其是银行理财的预期收益,也基本上可以到期兑现。为什么现在银行理财不仅难以兑现预期收益,甚至还出现了本金亏损呢?除了银行理财配置的底层资产价格出现波动以外,另一大原因就在于,从今年以来,我国的银行理财已经正式进入了不保本的时代。
2018年4月份,央行等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界称之为“资管新规”。这份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是:“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资管新规发布之后,设置了一个过渡期,就是到2020年底。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必须按照新规进行全面规范,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存续违反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由于2020年疫情暴发,最终过渡期延长了一年,也就是从今年开始,银行理财正式进入不保本时代。
在资管新规发布之前,银行理财之所以被视为稳赚不赔的理财工具,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是过去的银行理财估值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将产品的整体到期收益平摊到期限内的每一天,这种办法抹平了产品的短期波动,所以即使银行理财在某一天或者某几天出现了亏损,但是在这种估值办法下,账面浮亏不会体现出来,投资者也无法感知实时的真实盈亏;第二就是银行理财的资金池运作,通过滚动发行等方式,使得理财产品的本金、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即使某一只产品出现了亏损,在银行理财的整个大资金池里,也可以掩盖真实的盈亏状态,并且最终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所以,估值办法加上资金池运作,最终使得银行理财被包装成一个稳赚不赔的理财工具。
银行理财稳赚不赔,对民众而言的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财工具,所以,过去十几年,国内的银行理财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不过,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一是相当于银行变相揽储,银行将投资风险转移到自己身上,二是扭曲了资金的市场化配置。所以,过去几年监管部门一直在要求打破刚性兑付,直到今年才正式实施,银行理财全面进入了不保本时代。
当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之后,普通民众想要跑赢通胀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当前市场上的无风险理财收益都很低,超过4%的产品已经消失,大部分是略超3%的水平。定期存款要到3年期以上才能勉强达到3%的利率,大额存单一般有20万元以上的资金门槛,3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收益比定期存款略高一点点,在3.2%左右;储蓄式国债3年期的利率为3.35%,5年期的利率为3.52%,是目前市场上收益率和安全性都相对较高的产品。但是由于额度有限,很多人抢购不到,而且因为疫情,今年5月份和6月份的国债发行已经连续两个月暂停,这也让市场上原本就有限的优质理财产品更加稀缺。
很多投资者原本想通过银行理财获得4%以上的投资收益,但是,随着最近银行理财大量亏损,不仅实现不了4%的收益,甚至连本金都出现了亏损。在这样的背景下,估计会有大量投资者放弃银行理财,转而购买风险更低,但是收益率也更低的货币基金、存款和国债等产品。
当前全球处于几十年以来的通胀高峰时期,欧美等很多国家的通胀率都创下了40年来新高,我国的通胀率虽然还处于相对低位,但是上升风险也不容小觑。今年1月份,我国的CPI还只有0.9%,但是到了4月和5月份已经连续两个月反弹到2.1%。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通胀还可能继续攀升,主要压力在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带来人民币贬值的风险,在当前全球能源价格大涨的背景下,人民币贬值会带来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随着将来通胀压力上升,民众跑赢通胀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但是随着今年理财市场正式进入不保本时代,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和通胀赛跑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