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978年“北方谈话”,何以成为改革开放序曲?_历史_社会主义_文献
《北方谈话:邓小平在1978》 刘金田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78年9月,邓小平先后到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视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他说,“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来管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等等。理论界称其为“北方谈话”,与1992年“南方谈话”相提并论。
这两个“谈话”,都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对改革开放事业产生了重大推动和引领作用。在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之际,由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刘金田研究员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方谈话:邓小平在1978》,通过深入解读文献,破译“北方谈话”何以成为改革开放序曲的“密码”,令人耳目一新。该书的特点,择其要者,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邓小平将此次视察北方的谈话,形象地比喻为“到处点火”。在《北方谈话:邓小平在1978》中,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梳理,重返“点火”的历史现场,生动描写了邓小平在推动历史进程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是启迪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禁区、开动机器,打破僵化、开拓前进之“火”,是引导当时中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之“火”;也是发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之先声,急切呼唤“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奏中国对外开放之序曲。而今,我们把“北方谈话”放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之中,把这些思想火花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可以更加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根本问题的阐述,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起到了政治动员和理论先导作用,为随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即将启动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是具有鲜明的文献特色。“北方谈话”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作者充分发挥其编辑和研究党的文献的优势,紧紧抓住改革开放伟大转折前后的重要文献,并以文献解读为线索,全面展示被国际舆论形容为“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的艰难条件下,我们党是如何实现改革开放伟大转折的。书中除了《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以及相关资料,还涉及《李先念文选》《叶剑英传略》,陈云、李岚清、杨成武等人的回忆录,从他者的视角进一步使小平同志的形象立体化。从文献的角度来解读“北方谈话”,不仅深刻地反映了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而且有助于我们在历史文献中感受思想的力量。
三是坚持学理性和通俗性相统一。《北方谈话:邓小平在1978》精选邓小平“北方谈话”前后的十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全面整顿、再度出山、恢复高考、整顿军队、调整政策、旗帜鲜明、打开国门、北方谈话、新的革命、解放思想、开辟新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把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来龙去脉、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叙述方式既融宏大于细微,见微知著,深入浅出,易于读者认知与接受,而且在结构上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贯通,所撷取的事件具有难以更易替换的特点,对于广大读者从历史片段中启迪智慧、凝聚力量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保证内容权威性的同时,在行文上多以对话形式呈现,其间插叙相关回忆,清新好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北方谈话:邓小平在1978》主题突出,特点鲜明,宏观而不空洞,实际而不琐碎,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进人们理解和思考“北方谈话”的实质和内涵、改革开放伟大转折的发展历程,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我们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来之不易。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副编审)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