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潮”下理财收益率凸显,银行存款出现大“搬家”|2024中国经济半年报(“降息潮”会再来,存款往哪儿“搬家”?),_小红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梦雪 北京报道
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及监管叫停手工补息等因素的驱动下,部分存款资金正在流向理财市场,助推银行理财规模高增。
2024年上半年,银行持续管控息差压力,压降负债端成本。有银行宣布停售利率相对较高的通知存款,并限制协定存款利率,有银行则收缩大额存单额度,宣布不再新发三年期和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停售半年及以上期限大额存单产品,中小银行持续跟进存款利率下调。
随着存款利率吸引力的下降和产品可选择性的降低,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部分储户的替代性选项,再度成为存款搬家的主要去向。机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规模一度超越29万亿元,其中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增加超2万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在理财机构稳健经营策略和市场行情回暖的支撑下,“搬家”的存款正加速流向银行理财。
存款大搬家
近日,央行发布了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了7.32万亿元,相较于一季度的11.24万亿元减少了3.92万亿元。也就是说,4月单月存款减少了近4万亿元。
减少的存款去哪儿了?市场认为,存款“搬家”迹象正进一步延续,居民存款正加速转化为理财产品。
在存款“搬家”效应的影响下,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实现了显著增长。普益标准数据统计,4月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摆脱了持续两年的回落态势,环比增加超2万亿元,截至6月中旬,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已超29万亿元,达29.85亿元。
尽管受到“季末回表”压力影响,银行理财6月末规模有所回落,但仍较2023年年底增长约1.26万亿元。华西证券研究所的数据也显示,7月跨季后的首周,理财规模如期回暖,环比增9242亿元至29.66万亿元,基本回升至跨季前水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银行理财规模止跌回升背后,首先是持续突出的理财收益吸引投资者,其次是存款降息的影响逐渐显现,最后是手工补息被限制后,不少资金涌入理财。
从银行理财投资者群体的变化中也可见一斑。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显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持续增多,2023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但风险偏好一级(保守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呈现出明显递增的态势,较年初增加了2.02个百分点,这也印证了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在逐步提升,并正对资产配置进行灵活调整。
息差保卫战之下,理财优势凸显
继去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首次低于1.7%,达到1.69%后,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54%,同比收窄22BP,环比2023年四季度收窄15BP。
近些年,在息差管控压力下,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作为昔日“揽储利器”的大额存单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今年上半年,多家银行出手调整中长期大额存单产品发行。有银行大额存单产品利率开始向普通存款“看齐”,不少银行大额存单利率从“3时代”迈向“2时代”;4月份招商银行宣布不再新发三年期和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之后,民生银行亦停售半年及以上期限大额存单产品。
与此同时,因灵活性强、利息高等特点深受储户喜爱,曾被认为是银行的“揽储利器”的通知存款,今年上半年也频频被银行下架。自去年相关监管部门发文调整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自律上限以来,通知存款管理由个人端逐渐蔓延至企业端,对公或单位通知存款自动转存功能也面临叫停。上半年光大银行、渤海银行、大连农商银行等10余家银行均公告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华夏银行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宣布将协定存款上限定为1.15%。
叠加“手工补息”被监管明令禁止的影响,在存款利率吸引力下降,存款产品种类减少之下,储户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替代品。而以低风险、高流动性著称,与银行存款的投资者群体有一定重合的银行现金管理类、固收类产品,在上半年债券市场走牛之下,凭借优异的收益表现,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的关注。
据普益标准测算,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近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分别为3.15%、3.38%、3.43%;存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分别为1.97%、2.06%、2.19%,明显高于四大行挂牌的1年期以内定期存款报价(年化收益率约1.35%—1.45%)。
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财产品规模增量超2万亿元的4月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封闭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年化收益率一度达到了4.08%、4.39%、4.52%、3.96%。
在收益率的强烈吸引下,现金管理类、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正成为存款搬家的主要去向。普益标准统计显示,截至6月中旬,银行理财近30万亿元的市场中,固收类、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增长明显,混合类和权益类规模出现萎缩。
与此同时,伴随着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一些原本倾向于权益类资产投资的投资者,开始寻求更为稳健的投资选择,这也进一步推高了理财市场规模的扩大。
银行理财稳健发力
随着投资者风险偏好下行趋势的凸显,银行理财公司继续瞄准稳健赛道,以低风险与固收类产品为主导,推动业务稳步扩张。
普益标准2024年一季度数据统计显示,当前最新产品存续规模前十的银行理财公司中,共有9家机构旗下PR1与PR2的低风险产品规模总和占比在九成以上。而在产品规模中,多家机构固收类产品规模(不含现金管理类)占比均在六成以上,凸显出固收类产品的核心地位。
在底层资产层面,银行理财也正在增配固收类资产,稳健底色持续突出。华泰证券相关分析指出,在债市表现较好、存款利率下行、手工补息整改等影响下,2024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底层资产中的货币市场工具持仓比例39.4%,有所下降,固定收益类资产持仓占比为55.5%,有所提升。而对于权益类投资仓位的把控,银行理财仍十分谨慎,目前市场上理财资金投向权益类资产的占比较小。
成都智途思远首席研究员、金融学博士罗皓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存款搬家”现象为银行理财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银行理财市场增加客户规模,提升整体规模,助推银行理财子公司不断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当然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在客户服务方面,如何通过通过开展投资者教育,让原本习惯于存款的投资者理解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特征,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理财能力。
他同时提醒,投资者由存款转投理财,应该注重对四个方面的了解和理解:一是了解银行理财行业,即理财市场的特点,如收益风险特征与存款的区别、底层金融契约与存款的区别等。二是了解相关机构的特点,如理财子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了解其义务和专业能力。三是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了解,特别是与存款的差异。四是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特点,特别是风险特征,不能盲目地根据市场情况和他人的行为而将存款搬家到银行理财,而是需要结合个人和家庭的财务特点和风险特点,选择适配性的金融产品。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来源:雪球App,作者: 财叔观察,(https://xueqiu.com/1514457558/291610329)
大家好!我是财叔,今天说说存款搬家的事情。
存款搬家,顾名思义,就是存款流向了银行理财、、保险产品等低风险资管产品。
存款搬家的主要原因,还是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原先高息储蓄、大额存单等居民熟悉且无风险的投资方式越来越少,而且收益在不断走低,但是居民渴望财富增长、跑赢通胀的需求不会减少。
4月份以来,部分城商行已率先开启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动作。此外,手工补息、智能通知存款、中长期大额存单······这些曾被银行看作揽储“利器”的创新产品,正在一一退出历史舞台。
存款利率的下调可能还没结束。5月23日,国家发改委、央行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在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银行的净息差已经降到历史新低了,如果贷款利率要进一步降低,只能继续下调存款利率了。
这种趋势老百姓也是很清楚的。财叔看到,在女性群体占多数的小红书上,关于3 年、5 年定期存款的帖子总是迎来众多关注,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利率多少?哪家银行?
但是现在 小银行3年、5年期的定存利率也只有 3% 左右了,大银行未来恐怕要跌破 2%了,如果今后通胀上来,这点利息很容易被吃掉。
相比之下,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和,就变得“香”起来了。
银行理财经理纷纷反映,近段时间,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主动咨询银行理财的客户变多了,甚至部分客户已经将定期存款转换成银行理财产品。
所以,“存款搬家”再次上演。央行日前披露的《2024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了7.32万亿元,但4月单月却减少了3.92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减少1.85万亿元,企业存款减少1.87万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减少0.33万亿元。
在这种背景上下,最近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规模双双创出 30 万亿的历史新高。当然,银行理财中的风险较低品种固定收益产品和公募基金中的风险较低品种,对规模贡献最大。
不单单银行理财和基金,A 股中的高股息红利板块,也因此受益。加上管理层强制分红政策,今年以来,持续上涨,最大涨幅接近 20%。
如果大银行再次集体下调存款利率,那么存款搬家将会加速。
所以在低利率时代下,居民投资需要重视资产配置,合理分配资金。在留存一定的现金储备之外,按照自己的需求在低风险收益稳定的债权类资产和高风险高收益的权益类资产等大类资产进行分配,均衡投资。
从海外发达国家的过往经历看,在长期接近“零利率”的环境下,投资者有通过提升风险偏好提高收益的倾向。居民往往会选择减少现金和固定收益资产配置,增加股票、公募基金、保险等产品的投资。
通过梳理回顾,发现自2013年以来,主要有几个较为明显的“存款搬家”现象:
2013年10月-2016年4月阶段
这段时期的存款以流向货基和理财为主。
这一时期也是国内金融创新和资管业务大发展的时期,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规模快速增长,理财业务也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货基和理财的收益率明显高于银行存款利率(2014-2015年期间央行还多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
对于居民来说,和银行理财风险较低,是银行存款的良好替代品。
余额宝就是 2013 年问世的,或许大家都还在怀念当时余额宝7%的高光时刻,但时代一去不复返。
2020年1月-2020年7月阶段
由于爆发疫情,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不顺畅,这导致部分资金暂时淤积在金融体系中。当时央行也维持宽松的货币的环境,并积极促进宽信用以助力经济恢复。由于权益市场总体表现较好,这一时期除了以外,股票市场改善推动偏股型基金规模明显上行。
2024年2月至今阶段
总体来看,“存款搬家”较为明显的时期,一般是宽货币+紧信用或信用扩张动力不足的时期。
#存款利率下调,哪些稳健基金值得托付?# $银行(BK0055)$ #红利ETF510880#
转自:山西晚报
5月15日起,银行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利率自律上限迎来下调。其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这国有四大银行执行基准利率加10个BP(即基点,1BP等于0.01%),其他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加20个BP,相比之前,分别调降30个BP、50个BP。与此同时,多家银行也宣布暂时停办了不需要客户操作、智能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存量自然到期。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已成大势所趋,“存款搬家”开始被众多投资者关注。随着“降息潮”的出现,投资者手中的资金到底应该放在哪里?
A 两类存款利率上限下调
近日,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于本周一起调整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利率。
所谓协定存款、通知存款,是商业银行推出的两类存款产品,通俗来说,两类存款都是类活期存款,灵活性好于定期,收益率好于活期,推出的目的更多是为吸引存款,均有比普通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
据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协定存款是对公存款的一种,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通过与银行签订合同,确定结算账户需要保留的基本存款额度,基本存款额度按人民银行规定的活期存款利率计息;超过基本存款额度的存款,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协定或合同约定利率计息。通知存款则同时面向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客户在办理时可以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一定时间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的存款。按提前通知的期限长短划分,银行一般有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
根据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相关信息,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调整表显示,1天和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分别为0.80%、1.35%。就在上周,四大行上述期限通知存款仍然有一定优势,7天通知存款的最高年利率可以达到1.75%,1天期通知存款为1.2%。但到如今,上述存款利率集体下调,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调整为1.45%,而1天期通知存款下调最多,仅为0.9%,相当于此次上限下调了0.3个百分点。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中小银行的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的利率下调幅度达到了55BP。也有银行虽未直接发布公告,但近期已调低利率或暂停类似产品,如4月底的1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为1.2%、7天为1.7%,近期APP端显示已调回1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为0.9%、7天期为1.45%;
在业内人士看来,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都具有符合条件的按照预期年化利率付息的特点,虽然都具有类活期存款的特征,但利率却远高于活期存款,此前还有一些智能通知存款产品由于具备自动滚存的特性,实际收益率较高,属于变相“高息揽储”,此次调控也旨在规范这类产品。对这类存款产品自律上限进行约束,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规范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
相关分析人士认为,存款利率定价为上限管控,各银行会有挂牌价,实际的存款利率不低于该银行挂牌价、不高于利率自律机制要求的上限。预计新的定价规则会普遍降低中小行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利率,但对大行及部分股份行的影响相对很小。根据招商证券团队测算,商业银行协定存款等规模约在20万亿元至30万亿元,占总存款比例10%左右,新的定价规则将使银行总存款付息率降低约0.02个百分点。
B
多银行暂停智能通知存款业务
在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下调执行的当日,多家银行亦暂停了智能存款产品的销售。
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智能通知存款,即银行根据客户的资金需求和风险偏好推出的一种存款产品,可以像活期存款一样灵活支取,不支取的部分可以按事先约定的期限要求自动转存为通知存款,这类通知存款的起存金额基本在5万元,同样分为1天期和7天期。
5月12日下午,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平安银行智能存款-通知存款产品调整的公告》,公告显示,2023年5月15日起,该行对日日生金-通知存款产品和智能存款-通知存款产品两款产品进行利率调整,其中,多数分行5万元以上1天期、7天期执行利率均较基准利率加点20BP,即调整后1天期和7天期的执行利率分别为1%和1.55%,基准利率分别为0.8%和1.35%;另有3家分行执行利率均较基准利率加点15BP,即调整后1天期和7天期的执行利率分别为0.95%、1.50%。
平安银行同时称,自5月14日起,暂停销售“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届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在该行线上(口袋APP)渠道及线下(网点柜面系统、远程柜面银行系统)渠道均不再支持新增签约;如在暂停销售前已购买“智能通知存款”产品,该存量业务仍可继续在该行各渠道办理产品支取、查询、解约等业务。据该行官网此前介绍,该智能存款产品支持自动滚存、循环计息。
国有大行虽然并未在官网公告称暂停通知存款,但在手机APP端,有银行也显示暂停销售。
APP显示,该行存款专区中的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双利丰”于5月15日起停止签约,已签约客户不受影响。据悉,“双利丰”即为该行的智能通知存款,可自动建立通知,自动转存。此前,该行7天期通知存款最高年化利率可达1.75%。农行方面表示,如有此类需求,可前往营业网点或通过掌银、网银等渠道办理通知存款。
APP同样显示,在该行存款产品专区,特色存款列表下的“薪享通存款”“结算通存款”产品均已暂停销售,目前仅可供查询,通知存款列表下的“个人通知存款一户通”也显示已停售。下方的通知存款最高年化利率为1.45%,与工商银行保持一致,同样是较央行基准利率均加点0.1个百分点。
C
利率下调或为大势所趋
从种种迹象来看,银行压降存款成本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在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上限调整的背后,商业银行中长期存款等成本较高产品的利率正处在下行通道。在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和金融让利实体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国内银行已掀起了三次“降息潮”。
先是今年1月,国内多家地方性银行发布调整存款产品利率的公告,对多个存款产品利率下调,其中以5年期存款产品利率下调幅度最大。4月,包括山西在内的多地中小银行、农信社也纷纷宣布下调整存整取挂牌利率或网点利率。5月初至今,银行存款利率调降队伍进一步扩大,近期,、渤海银行、3家股份制银行先后挂牌宣布存款“降息”,其中,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的3年、5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已经降至3%以下。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4月,国内银行网点定期存款2年及以内期限平均利率环比上涨,但3年、5年期平均利率环比下跌。整体来看,各类银行中长期存款利率下调居多,短期存款利率上涨居多;国有银行利率调整幅度较小,城商行、农商行利率下调幅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农商行,4月份1年、2年、3年、5年期存款平均利率分别环比下跌0.05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0.025个百分点、0.115个百分点。
在大额存单方面,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大额存单利率下调力度要大于普通定期存款。数据显示,4月份,大额存单各期限平均利率均环比下跌。不过,不同类型银行调整情况不一,利率下调的主要是地方性银行。
而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国内存款出现明显减少,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在相关人士看来,居民部门存款在近几年的4月份均会减少,具有季节性特征,但今年下滑幅度明显高于2022年,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储蓄意愿下滑,或因风险偏好回升、消费回升以及存款利率下降所致。
至于银行存款利率未来是否会进一步下降,相分析人士指出,银行存款利率下调是利率市场化下的必然趋势,符合市场规律。从监管政策层面看,此举有利于控制银行存款付息率,缓解当前资金空转套利、虛增资产负债表的压力,且预计后续对于存款定价自律管理包括将类活期存款、通知存款等纳入自律机制管理;同业存款套壳协议仍需改进;虚拟存款“假”的结构性存款仍须规范,后续可能将进一步下调存款利率。
D
资金还需均衡配置
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银行存款利率逐渐成为不少人热议的焦点,更有人为了寻求利差,开启“暴走”模式,捧着数十万元跨城存款。那么,当存款产品利率下行成为趋势,存款“搬家”是否会持续上演?储户如何打理好自己的“钱袋子”?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网友分享跨地区存钱的经历,刷新了人们的想象力,原来为了多挣点利息还可以这样操作,甚至有网友调侃称,这是“特种兵式存钱”。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投资者将目光转向理财、国债、保险、基金、股票,欲通过多元化资金配置提高收益率。
随着多家银行下调了定期存款利率,很多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再度被激发。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出现大幅上涨,4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为27.37万亿元,较3月末增加1.34万亿元,终止了近6个月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持续下降,实现止跌回升。在业内人士看来,理财产品规模的增加与央行同期所公布的住户存款减少的数量大体相近,主要原因是减少的一部分住户存款,重新流回到理财市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存款利率下降意味着利息收入减少,财富保值增值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而随着资本市场稳定、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居民投资理财意愿逐步恢复,部分存款回流到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另外,由于近期黄金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居民还加大了对与黄金相关的资产配置。
相关分析人士建议,从“保本保息”角度,存款和保险产品二者具有一些共性,但投资者还需关注两类产品的区别,一是两类产品期限不同,保险产品期限一般较长,存款产品存取灵活一些,流动性相对较好。二是两类产品的收益不同。存款产品收益固定,而保险产品是固定收益加上分红收益,保险产品分红收益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应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投资理财水平及经验来配置资产。比如,保守型投资者适合购买存款、国债、现金管理类产品等,对流动性要求不高的话尽量购买长期产品;稳健型投资者可适当配置一些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基金等,将资金均衡地配置在不同流动性和不同风险的产品中。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