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上天,如果只带一种食物,会是什么呢?_种植_安第斯山_麦在
航天员上天,如果只带一种食物,会是什么呢?你可能想不到会是它——藜麦。
这要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
那时的第一代太空食品以流质封装,吃起来像是在“挤牙膏”。第二代的复水技术则在注水加热后,能恢复食物的部分形和味。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太空食品的研发伴随载人航天技术不断升级,有了“太空厨房”以后,宇航员的“餐桌”不仅需要美味,更需要营养。于是藜麦出现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面前。
首先,藜麦的营养价值相当全面。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等都高于普通的食物;其次它在提供高营养的同时还具有低热量,能促进消化系统运行——在有限的太空舱里即使缺乏运动也不容易被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找上门;最后,如果要建立“闭合生态生命支持系统”(CELSS),宇航员们自己种植粮食和蔬菜,那么藜麦超强的生存力也不容小觑。
难怪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把藜麦选为人类执行长期太空任务时,闭合生态生命支持系统(CELSS)的粮食作物。也就是说,如果只选一种粮食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那么藜麦是各种粮食作物中最称职的,因此赋予其“太空超级粮食”的桂冠。
藜麦起源于7000多年前的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和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水稻种植差不多同一时间。藜麦植株的高度最低0.3米,最高能长到3米。成熟挂穗后的藜麦田看上去仿佛一片高粱地,不过是彩色的:除了白色,还有红色、黄色、黑色和紫色穗。
说起藜麦在全球的传播,那可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差点儿灭绝。1542年,西班牙人占领了安第斯山区,出于自身优越感,更为了从物质、精神和传统文化上控制、打压印加人,西班牙殖民者给藜麦贴上“野蛮、邪恶、低等食物”的标签,禁止印加人继续种植藜麦。无数藜麦田被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从欧洲带到南美洲的大麦、小麦、燕麦以及大豆。由此藜麦被迫从主流的“粮食之母”地位退下,只能在西班牙殖民者势力范围之外的安第斯山脉的偏远地,譬如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遥远山区偷偷种植。
然而自然法则有自己的运行规律,食物并无高低贵贱,只有适者生存。安第斯山的高海拔地区,环境高寒且干燥,欧洲的农作物在那里难以生长。藜麦凭借着顽强的适应力守住了自己的“阵地”,继续默默生长着。
20世纪70年代,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现代慢性疾病在发达国家逐渐呈高发趋势,从那时起,美国营养学家开始提倡“低脂”饮食法,藜麦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把藜麦选为人类执行长期太空任务时,闭合生态生命支持系统(CELSS)的粮食作物。这也在全球掀起了“藜麦热”。
2013年是藜麦的“高光之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过研究,发现如果有什么作物可以以一己之力满足人类基本营养需求,那么藜麦是且是唯一一种符合期待的单体植物——由此藜麦成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全营养食品”。因此,2013年被定为“国际藜麦年”,并在全球设立5个藜麦宣传站点,中国是其中一站。
我国的藜麦种植从青藏高原开始,现在已经遍及青海、山西、甘肃、北京等地。随着藜麦在我国的广泛种植,藜麦迅速成为人们眼中的“健康新宠”。
供图:北京日报图片库、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艾栗斯
记者: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