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重庆这些博物馆里的非遗课火了_古琴_技艺_课程

说起博物馆开设的各种课程,许多人会想到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们。但是,随着重庆多家博物馆不断丰富对公众的供给,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选择在周末走进博物馆,学上一堂自己感兴趣的爱好班。

博物馆究竟开设了哪些课程吸引了成年观众周末走进博物馆?这些课程真的受到观众喜爱吗?双休日里还要上兴趣班的目的是什么?连日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走进我市各大博物馆一探究竟。

琳琅满目的非遗课成周末抢手货

10月24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一期的古琴启蒙班正式启动报名,不到5天时间里,已经有超过50名观众报名参加课程。

面对如此火爆的报名情况,三峡博物馆文创部主任池林说,这已经是博物馆开设古琴培训班以来的常态了。

为何会想到在博物馆里教古琴?池林表示,首先基于的是博物馆里丰厚的古琴收藏。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共收藏有古琴51张,这些古琴自唐以后年代序列完整,弥足珍贵,而且在全国博物馆界,三峡博物馆收藏的古琴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名列前茅。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古琴培训班的学员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演奏古琴。受访者供图

真正让博物馆萌生开设古琴培训班的原因,是观众们对古琴藏品的喜爱,“每次我们对古琴进行集中展示或者在馆里举办古琴音乐会时,都会吸引众多观众到场欣赏,并表示希望学习古琴技艺。”池林说,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代中国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备之器,正是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普通市民中代代传承的成果,才让博物馆下定决心面向公众开设古琴培训班。

那么,究竟是哪些年龄层次的观众愿意报名学习古琴呢?

据初步统计,报名观众年龄层次集中在30-50岁之间,以女性居多。他们大多是利用星期五和周末时间来到博物馆进行学习。

而这样的盛况,不仅仅是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在位于九龙坡区的重庆巴人博物馆中,每周末的非遗课也是一位难求。

重庆巴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国庆节开始,博物馆就在国庆假期及周末期间,开展“京”彩盛世 “遗”起潮玩——九龙坡区传统文化体验月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博物馆现场展示非遗技艺,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12场非遗体验、文化遗产知识课堂等互动活动。

上个周末,博物馆邀请的两位非遗传承人带着观众们学习了“埙制作及演奏”与“中国结编结技艺”,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乐器埙的声音魅力与文化内涵;中国结课堂则让大家用线条做出多彩多姿的结和结组,从实践中体会到中国结飘逸雅致的韵味以及其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

重庆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财富,往往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而博物馆则承担着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的功能,借着近年“博物馆热”的东风,重庆多家博物馆正在拓展多种形式,让更多参观者“走进来”,让博物馆的文化内核“走出去”。

众多非遗传承人受邀走进博物馆授课

博物馆里非遗课成了抢手货,重庆的非遗传承人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曾走进重庆巴人博物馆授课的扎染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薛艳丽说,博物馆开设非遗课堂,为她打开了一扇传授技艺的新大门,“虽然只是一个小时的课程,但是通过博物馆的对外宣传及场地提供,让更多的观众愿意报名参加学习,而这样的机会,也让我看到了扎染技艺在市民中受欢迎的程度。”

▲重庆巴人博物馆邀请“重庆蜀绣”非遗传承人为市民们传授蜀绣技艺。受访者供图

如果说薛艳丽还是博物馆非遗课的新导师,那么师承古琴大师金蔚的陈渝涛则是博物馆非遗课的老教师了。

陈渝涛说,几年前,他就受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邀请,走进博物馆开设古琴课,“当时本是随性之举,没想到愿意来博物馆里学琴的人有那么多。”陈渝涛笑言自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博物馆里的非遗课会不会是许多观众的一时之选?

陈渝涛说,自己并不这样认为,翻开手边的学生名录,他表示,博物馆开设的只是古琴培训的入门课程,但是许多报名者在参加完入门课后,都会找他报名中级和高级课,“你看,这20多名学生,就是从入门开始跟我学到了高级课程,这充分说明,博物馆给更多的人敞开了一扇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艺的大门。”

对此,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面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先华也非常赞同,“我每年都会受到各个博物馆邀请,走进博物馆里传授面塑技艺,我发现,博物馆真的是非遗传承的优秀途径,它让本来藏于民间的非遗技艺走到了更多的市民面前,许多人在上手操作之后,就会爱上这门技艺,从而愿意进一步地进行学习,这比非遗传承人独自吆喝的效果好多了。”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谭小兵说,重庆各个博物馆积极开展非遗课程,为非遗传承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能够在博物馆里展示技艺的同时,也找到真正热爱这门技艺的学生。

博物馆非遗课聚集志同道合的人群

忙碌了一周的工作日,周末还要抽出时间赶到博物馆里上一堂兴趣课,真的能学到东西吗?

在位于南滨路上的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里,正在跟着老师学习掐丝珐琅的周琳说,她每周都会在各大博物馆的公众号上寻找周末开设的非遗课进行报名,参加这样的课程成为她周末文化休闲的最好方式。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内开设的掐丝珐琅课程。受访者供图

“在课堂上,我不仅能学到自己喜欢的非遗技艺,而且还能认识许多和我有着同样爱好的朋友。”周琳说,博物馆里的非遗课,成为她拓宽社交圈的好机会。

而家住沙坪坝的方悦同样也是博物馆非遗课的深度爱好者,说起自己每周末赶到博物馆参加非遗课程,方悦笑言这些非遗课程已经成为她每个礼拜最为盼望的时间之一,让她能够从一周的繁忙工作中很快脱离出来,找到一个新的寄托,“我最远的一次,是从沙坪坝赶到渝北的巴渝民俗博物馆学习花丝镶嵌的技艺。虽然路程很远,但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后,所获得的满足感是很难超越的。”

相较于两名深度爱好者,家住渝中区的周翊然则是博物馆非遗课的新学员,她坦言自己是在同事的游说下开始走进博物馆里学习非遗课程,“原来我的每个周末都是躺在床上或者坐在沙发上玩手机,久而久之,我自己都讨厌这种状态,后来听同事说她在博物馆里学非遗,我就跟着去了,现在我有时间就做做自己喜欢的手工,不再一味沉溺在手机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