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正在成为未来产业之城_北京_企业_中国

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462.0亿元,按不变价格来计算,同比增长5.1%,高于全国4.8%的增速。

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在持续调整,国际地缘政治局势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北京能实现这一经济增长目标,着实不易。

读到此处,你可能要问,“北京,为什么能?”

“可见”的未来

清晨的亦庄,绝大多数人尚在梦乡,白日里熙熙攘攘的街道此时显得格外空旷。

倘若此时漫步在亦庄街头,你会发现,早有清扫车在作业。然后仔细一瞧,清扫车居然没有司机。这就是亦庄正在投入使用的“无人清扫车”。

近年来,亦庄成为全国智能网联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投放首选地。走进位于亦庄的比亚迪工厂,一款名为“Walker S1”的人形机器人员工已上岗多时,它跟工人们“打成一片”,帮助大家搬运重物、分拣零部件。

“在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且随着规模化量产,成本也将大幅低于人工。”北京优必选智能机器人公司董事长郝宝玉说,目前Walker S系列已获得来自车厂的超500台意向订单。

亦庄,也是北京打造未来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已经发布的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北京围绕未来信息等6大领域,布局了6G通信、合成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个新赛道。

目前全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北京,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未来产业已来。

支持的“硬实力”

北京打造未来产业并取得积极成效,并非偶然。

首先,得益于其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北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建设了9家新型研发机构。

近三年的时光里,2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了1400余项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此外,北京还针对国家和本市战略发展的迫切需求,积极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在这场战役中,各方力量全力以赴,向着技术瓶颈发起冲锋,为未来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创新性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撬动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热情和动力。

在北京,先行试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便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还开创性地实现了市自然科学基金所有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以海淀区为例,2023年,1.3万家企业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达1453亿元,11家企业享受到基础研究支出加计扣除2.28亿元,这些成果证明了政策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撬动作用。

第三,金融支持也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万亿元,近五年增速显著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贷覆盖面目前已经接近60%。

安心的“软实力”

北京在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未来产业之城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023年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北京市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 GDP 的比重超过了6%,要知道,这是全国唯一超过6%的城市;再看看教育和科研方面,北京有92所普通高等学校,7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国的28.1%;另外,在产业园及孵化器数量方面,北京市共259个,排在全国首位……

如果说这些数据,都是北京在打造未来产业之城方面的“硬实力”。那么,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稳定民营企业预期,让创业、创新者在北京可以安心谋事业、求发展,则展现了北京的“软实力”。

一是2024年4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24年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让外界看到了北京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吸引资金和人才,并让他们留下来的诚意。

二是北京的“12345”热线,开创了现代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它不仅解决了北京普通老百姓点点滴滴的关切与诉求,也在改善北京营商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在北京能留得下来,能干得成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目前按人均GDP计算,中国已经站在了中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上,这放在人类历史上来看,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继续往前走也面临很多挑战。当“容易摘的桃子都被摘了”之后,就是考验中国经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时候了。这个阶段,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打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中国经济走出一条逆势向上的突围之路。

未来的北京,创新精神将越来越突出,科技色彩将越来越明显。随着新兴技术日益成熟、产业规模越做越大,它们将为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澎湃动能。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新中国的“心脏”,将不断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精彩篇章。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