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慢性瘙痒尚无特效药!北大揭秘诱痒机制开拓治疗新思路_药物_分子_团队
过敏或蚊虫叮咬造成的急性瘙痒可以通过药物有效缓解,但因脏器疾病或代谢紊乱导致的全身慢性瘙痒,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雷晓光课题组与合作者发布的一项开拓性研究成果,为大量慢性瘙痒患者带来曙光——团队开发出对胆汁淤积等肝胆疾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候选药物分子,不仅克服了传统药物带来的瘙痒副作用,还为治痒开拓了治疗新思路,有望推动相关创新药物的研发。
“忍痛易,忍痒难,尤其是疾病引发的全身系统性的慢性瘙痒,困扰着大量患者。其中,原发性胆管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常见肝胆疾病易发胆汁淤积,导致超80%患者都伴有全身性瘙痒症状。”雷晓光详细解读研发背景。当前,胆汁淤积瘙痒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且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针对这一医学难题和临床需求,团队一直在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
雷晓光团队及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毓龙团队联合北京佑安医院教授陈煜团队,收集到数十例有瘙痒症状和无明显瘙痒症状的胆汁淤积病人血浆样本,分析其中的28种不同胆酸成分,在伴有瘙痒症状的胆汁淤积患者血浆中发现了一种磺酸化修饰的胆酸,含量明显高于无瘙痒症状患者。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类胆酸就是激发瘙痒的主要贡献者。“也就是说,当人体血浆中含有一定量的磺酸化修饰胆酸分子时,背根神经节中“痒”受体就会被激活,从而导致全身瘙痒。”雷晓光解释。
团队以此发现入手,阐明了胆汁淤积瘙痒的分子机制,首次解析了胆酸分子与“痒”受体蛋白的复合物结构,为理解胆酸诱发瘙痒提供了全新视角,最终开发出对胆汁淤积等肝胆疾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且没有瘙痒副作用的候选药物分子。
在多个动物模型中,该药物分子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团队正积极推进相关创新药物开发,开展候选药物临床申报。2025年有望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成果日前在国际期刊《细胞》上发表,有望填补全身系统性慢性瘙痒患者的治疗空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何蕊